原刊於十月八日《經濟日報》中產階級心聲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說,政府提出自願醫療保險計劃是針對現時私人醫療保險的不足,由政府規範市場,讓市民有選擇,並預留的500億元基金用作自願醫療保險方案中資助高危人士及為投保市民提供保費優惠。方案現諮詢三個月,預計方案最快2013年可實施。

非強制參與 難避免濫用

社會普遍接受方案,因為方案溫和加上是自願性質。但凡社會醫療保險,必須是強制性參與才可達到由低危補貼高危的效果,否則只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即是只有健康狀況差的人才會參與保險制度之中。

同時,由政府提供全民醫療保障比起醫療保險制度,會出現濫用的情況出現,美國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政府如果同樣以補貼的形式來營運,原本的全民醫療,絕對比保險制度節省成本。新方案除了不能達到節省成本的效果,最後還是政府以補貼的結果外,總體醫療開資可能還會有所上升,所以方案注定失敗收場。

雖然香港的醫療制度與世界各國對比,以成本效益角度看算十分成功,但因為人口老化的原因,美國哈佛專家小組得出現有醫療融資制度不能持續的結論。可是Peter P. Yuen(1999)卻在《The Sustainability of Hong Kong’s Health Care Financing System︰A Population Based Projection》一文中指出只要採用一個「以老年人口,非老年人口、新儀器為本的撥款模式,香港在未來20年有平均2%的經濟增長,便可維持相當於現在的醫療開支水平。」因此,現行醫療制度除了開源外,原來還可以透過制度重整來節流,例如公立醫院住院設立補貼上限、醫護人員凍薪、減低行政費用、發行醫療劵給病人選擇到私人醫院進行門診,令市場競爭增加等。

打破壟斷 放寬內地醫生來港

其實醫療器材及藥物在日常開支中只佔不到10%,反而職員薪酬佔了八成多的開支。如果開放內地醫療人才來港,只要有良好的考核制度,給內地一流的醫護人員來港就業及移民定居。

而且,開源除了現有的建立社會保險方案外,還可以考慮設立個人醫療儲蓄戶口,或吸引40歲以下的移民來港定居,特別是25歲或以下的年輕人,來解決內地人口老化的問題。

同時還可以考慮打破西醫壟斷的局面,參考中國內地經驗,引入更多高成本效益的中醫技術來減省醫療開支。同時,發展醫療產業給其他地方,特別是與國家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給內地的病人更方便地來港就醫,增加本地醫療業的收益。所以香港醫療制度雖然面對壓力,但只要處理得當,問題沒有想像中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