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中国》后,读者石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这里没有希望是一个极端,认为这里完美到无需改变也是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没有想到这个世界在变化着,而变化的动力就是来自某种不平衡或某种平衡的破坏。我对中国充满希望,我对世界充满希望,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我们人类目前还是处于“上升的分支”!

读者讨厌人云亦云在《美国将输掉货币战争》一文后发表了和作者不同的见解:

《广场协议》是什么,现在很多人并不了解。只是道听途说地认为是一个日方非自愿签订的不平等协议,然后就拿来主义地不加分析地引用。当时日方是持赞成态度的。另外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并没出问题,增速还较快,日本所谓的广场协议后的失去十年是“杜撰”出来的,日本很多经济学家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事实也证明所谓的失去十年不太准确,只是看你用什么来衡量,对日本来说,雁行理论的实现也发生在这个时候。

读者ZJKBH对《金正日长子反对弟弟接班》一文评论道:

曹操为太子事屏退左右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
曹操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贾诩说:“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曹操说:“何思?”
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读者我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读完《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人》后,发表评论说:

历史上,美国是一个在自由独立中诞生,在牛仔们几百年的拓荒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在这个民族内心深处,总是充满了一种富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动力。如今的美国是一个白人文化为主导(尽管这个比例正在缓慢降低)的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而且几百年中虽然自身文化冲突不断,但总有理性和包容的声音激励主流向前发展。中国,只是他们了解到的世界上众多民族中的其中一种。最近几年中国有很多闪光点,让美国更多地注意到了我们。但是对很讲实际的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关注更多是出于商业目的。

读者思考就同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写的很客观,尤其第一条。西方媒体的一个主要责任不是歌颂,而是监督各级政府对百姓的所做所为,尤其对国家一级的。因此他们也同样评判外国政府,而不是人民。如果你对一个美国人评论他们的政府行为或政策,他们不会认为是在说他们自己,因为这是他们和媒体整天公开做的事;但中国人就往往会“把外人对中国政府的批评转换为针对自身和民族的批评。”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能力把个人和社会、政府、国家、民族分开。这些虽有关联,但却是不同实体。

(读者评论一直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一大特色。很多读者对金融市场、宏观经济面、国际局势乃至家居生活都有非常深刻、到位的观点。我们每周会精选几条,与所有读者分享。一些评论会略加删减编辑。文中所述仅代表读者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请看原文:
[读者来信与评论] 失衡才是变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