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结果产生了,这一次,它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关注,但这个关注是鲁迅文学奖的“杯具”,人们完全忘记了“鲁迅”,一只“羊羔”引发了大众戏谑的狂欢。

  
我想车延高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红得这么快,他的诗歌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的零抒情风格的作品被命名“羊羔体”,在“梨花教”之后,网友们又亲手缔造了“羊羔派”。接下来呢?诗集被重印?生活被透视?人肉被搜索?我想,这个奖会深刻地改变他的人生,虽然他未必愿意。

  
但是谁在关注文学奖呢?浏览了一下新闻评论,人们的注意力都献给了一只“羊羔”,“羊羔”之外,人们对文学奖的评论寥寥,报道也屈指可数,网络更不用提了。奖项还颁给了谁?其他人都写了什么作品?落选者有没有意见?评选的程序有没有问题?究竟有没有幕后交易?人们对这些完全失去了兴趣。一只“羊羔”遮蔽了鲁迅文学奖。

  
我不知鲁迅奖评选者心中是悲是喜,也许他们会庆幸,人们只顾欢度“羊羔节”,有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就借此混了过去;也许他们会悲哀,原来大众的兴趣这样浮浅,整天喊着文学死了,但真正面对文学的时候,他们冷漠的脸上写着:读者也死了。

  
但这能怪读者吗?他们已经多久没看到来劲的文学了?鲁迅文学奖为读者评出过什么牛逼的作品?第一届结果出来的时候人们质疑,第二届出来的时候人们再质疑,但第三届还那样儿,人们厌倦了重复同样的质疑,好吧,要么别过头不再理睬,要么借“羊羔”娱乐一下。娱乐的背后是失望,人们已经不屑于“换个姿势,再质疑一次”这样的动作了。不要以为不质疑黑幕了就是好事,当萧夏林这样的愤怒中年、挑刺专家都没了劲头,人们真的把这个奖忘掉了。这不是哪个评委的危机,这也不是作协主席的危机,但这是鲁迅文学奖的最大危机,一个奖项的公信力倒塌了,它已经被抛弃了。

  
鲁迅文学奖当然有问题,但目前对它的质疑没有找准方向,我们应该质疑什么?不是纪委书记能不能获奖,不是《徐帆》算不算好诗,不是车延高这个人怎么样,我们应该质疑的,是文学奖的评委构成有没有问题,评奖的机制是否合理,程序是否透明,有没有私下交易,有没有官方指定,哪些作品水平低劣,落选者有没有意见,有没有反对的声音,评委谢冕怎么评价车延高的诗,铁凝有没有什么说法。到现在为止,这些问题没有人去问,也没有人出来回答。所以,如果去掉一只“羊羔”,围绕一个鲁迅文学奖的,竟然是一潭死水,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当然,一个官方主办的奖项,责任人实质上的虚置,决定了没有人真正对这个奖项负责。鲁迅文学奖是一种特殊的国有资产,主办方、评委、参评方在餐桌上谈笑风生,分切着一块叫“鲁迅”的肥肉。只见有人分肥,不见有人承担。他们都不对文学负责,他们当然也不对读者负责,读者们起初看着心疼,疼痛久了就成了麻木,于是只好不关心它,抛弃它,忘掉它。网友的狂欢那不叫狂欢,那些打着鲁迅的旗号,私下进行文学寻租和利益交换的“文学工作者”,才是真正的狂欢者。

  
在我看来,质疑,已经不是核心的问题了,鲁迅文学奖应该如何自救,这才是需要终极面对的问题。中国作协作为名义上的责任人,铁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负责者,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批评到最后是无语,我还有兴趣写下这么多意见,这让我感到欣慰。最后有两个寄语,一、莫让文坛成足坛;二、莫逼读者向鲁迅先生致敬,写出一篇《论鲁迅文学奖的倒掉》。

  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