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今日新快报 见报标题为“赴美挂职与出国考察何异?”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声中国政府在政治动员、力量整合、政策推进等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不过,这个举世无双的政府,也许需要更谦虚地向其它无法与之相比的政府学习。日前,北京市东城区就表示,因干部急需扩大国际化视野,拟将选派干部赴美国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此外,该区还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

消息甫一传出,立即招来不少网友的冷嘲热讽。有人欢呼大国崛起:“赴美挂职锻炼这个概念好!一下子就把美国降低为咱们中国的一个县了!”有人关心锻炼内容:去美国挂职锻炼啥呢?认真学习奥巴马的重要讲话?有人指出其潜在附加值:先踩踩点,以后风声紧,出去驾轻就熟。有人玩黑色幽默:颤抖吧,美国人,我们将带来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让你们见识前所未有的专政力度!有人追究其经费合理性:钱烧包了啊?社保基金不缺钱了是吧?


平心而论,北京东城区的出发点未必是错,穿长袍的人去穿西服的文明社会走一走,也未必全无收获。远的譬如民国时期我党的三通干部冀朝鼎——英文通、美国通、国民党通,曾留美17年,最早提出与西方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交流的设想,具有相当的历史超前意识。近的如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做过美国纽海文市市长助理,将国外先进公共管理经验部分应用于实践,在政坛也曾博得掌声。

事实上,派干部赴美挂职锻炼并非北京东城区首创,早在2005年,四川省5名中青年厅级干部就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州和佐治亚州政府部门,实习厅长(主任)助理,成为首批赴美挂职锻炼的中国官员。至于效果如何,未见追踪报道,无法置评。

其实所谓助理,英文是assistant,大概只相当于实习生,跟国内的市长助理、厅长助理等不可同日而语。像莱温斯基的名衔也是assitant——专抽雪茄的助理,呵呵。不过挂职锻炼的名衔不是重点,我更关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所谓赴美挂职锻炼,很可能只是将出国考察换个说法,因为出国考察已经臭名昭著,而中纪委监察部也早就会同有关部门发文要求各地严禁公费变相出国出境旅游。此外,既然将赴美挂职锻炼的专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就是在用纳税人的钱,那么政府在决断之前,理应当听听纳税人的意见;在决断之后,也理应当向纳税人汇报预算明细。目前赴美挂职锻炼的选拔程序、方的接纳实况、挂职的绩效评估等均难称透明,容易让产生这不过又是一次权力自肥把戏的猜测。


第二、政府管理人员要扩大国际视野,就一定需要去国外挂职锻炼吗?难道不能招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进政府?我看不出东城区政府在培养国际视野方面,比市场有更强的能力。内部培训VS从市场上招纳胜任的人,哪种方式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一目了然。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和中国的政治体制、公共管理方式有太大差别,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赴美挂职锻炼的实际效果令人生疑。要知道,美国各级政府的设计初衷不是权力,制度安排总是假定政府应拥有最小和最有限的权力。这跟中国迥异。此外,美国的宪法体系,凌驾于所有立法机构享有的权力之上,这就使政府及其任命的技术官僚或专家近乎一无所,而公民个人却有能力抵抗公共权力滥用,且可轻易地依法获得补偿。这同样与中国迥异。干部去美国,真学一些观念或操作技术,譬如公共预算的透明、政府对选民负责,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等等,回来一试,很可能倒先把自己关笼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