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商业化规律何在?现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太传统,需要跳出由传统经验构成的思维紧箍咒,来解放多元化、个性化时代的生产力。

文/姜奇平(微博)

从博客到微博,几年下来,相信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热热闹闹,但难以赚钱。

许多人思考这个问题,是从具体到具体:这种方式不行,就换另一种方式;这个人成先烈了,换一个继续冲锋……

一件事情,一个人搞不成、两个人搞不成,具有偶然性;大家都搞不成,就一定具有必然性。说明基本面上出问题了。

基本面上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现在还不敢说得出什么结论,但模模糊糊感觉,都与同一方向的问题有关,这就是如何把非商业的事物商业化。

微博本来就不是商业,用一般商业方法,非要把它变成商业,是在跟一件事的本性叫劲,怎么做都不得劲是很正常的。其实,非商业的事物不是不可以商业化,但它同一般商业比,明显有不同规律和路数,这是我们在做微博时首先需要关注和探索的。

非商业的事物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可以泛指经济人的相反面。经济人意义上的商业,是指自利的、同质性的经济行为。相对应的非商业的事物,自然就是指公共性、异质性的经济行为。

1、具有返祖特征的公共性事物的商业化

公共性本身也具有歧义性。这里是指礼品经济那种公共性,它的反义词应是工业化中所说的公共性。微博具有原始文明返祖的特征,而一般人把它当作工业文明现象(例如将SNS误解为社会化),这是商业定位上的重大错位。

微博的基因,是原始礼品经济。这一点从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一段话就可得到正解:“你知道馈赠型经济吗?”扎克伯格问道,“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相较于市场经济,这是种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经济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出于感激和表达慷慨之情,人们会回馈给我一些东西。整个文化就建立在这种彼此的馈赠框架下。”《Facebook效应》作者由此评论说,“事实上他的意思是,他视每个人在Facebook上的表达为对另一个人的‘馈赠’。” Facebook的核心理念是分享,而不是人们误以为的社会化。

原始经济的公共性与工业化的公共性区别在于前者是可分享的(具有共同消费性),后者是不可分享的(不具共同消费性)。用工业化理念理解公共性,会陷入一个误区:不赚钱的事应由政府做,赚钱的事由企业做。而微博恰好不是这样,它具有分享的公共性,却是由企业来做。这带来一个商业难题:如何处理叫好与叫座的矛盾?微博如果完全是公共的,结果相当于学雷锋做好事;如果完全是商业化的,又聚不起人气。

具有原始返祖特征的公共性事物的商业化应该是种什么路子呢?

微博的事情还看不清楚,但有一种同类的返祖性商业的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这就是LINUX从自由软件定位向开源软件定位转变的内在逻辑。LINUX是典型的礼品经济,当初定位于自由软件时,是纯公共性的,与商业不兼容;经过IBM等企业改造后,不再是自由软件而变成与商业兼容的开源软件。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开源软件具有双层结构——这是工业化中从没有过的现象——公共性的基础业务层仍沿用自由软件规则(分享开放源代码)和商业性的增值业务层(厂商开发收费)。云计算中的SaaS就是其成熟模式。

由此我推测,像微博以及类似的东西,将来可能需要区分免费层和收费层,这是将原始商业模式植入现代社会的一种必要变形。双层经营,可能是具有返祖特征的公共性事物商业化的一个普遍规律。而双层经营的关键之处,在于免费与收费的转化机制。从技术上看,中间件的平台化,API的系统化,是双层经营转化的难点所在。福布斯发表《什么刺激了API淘金潮?》,API热的背后驱动力,就在这里。中国农村有全球独特的双层经营传统,也值得学习。

现在的微博,理念上搞得象工业化,把社会化当作重心,实在是OUT了。在大思路上,一要向云计算的前沿理念靠拢,二要学农民当年搞双层经营那样,有点产权上的新观念。

2、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异质性事物的商业化

城里人说的商业,从后现代观点看,也OUT了。

我一直注意到,在《大规模定制》、《体验经济》和《真实经济》作者派恩的语义中,商业已经带有贬义色彩。派恩说的商品化,特指为定制化的反义词,是一种灰头土脸、不上台面的东西。搞微博的人一说商业,显得特别的土。这种土味是哪来的呢,原来,是中了城里人的毒。

城里人与村里人(地球村村民,或麦克卢汉说的部落族)在基因上非常不同的一点,在于城里人总有传统工业化的套套,在他们的深层意识中,商业是一种同质化过程。所以由城里人发明的一门叫什么经济学的怪论,基本不讨论异质性问题(除非是非主流)。然而,微博这件事,根上就是异质性。是一种特殊的异性相吸——异质性相吸。这一点被城里人办的微博普遍忽略了。这不是说他们口头上、主观上不重视个性化、异质性,而是他们的基因中没有这个东西。表现为他们直接扑向异质性、差异化的应用,而不是机制。城里人搞规模化的东西有感觉,发明了工厂这样的同质化生产的好机制;然而让他们搞异质性,他们成赤手空拳的了,他们在用小农的方式搞超先进的东西。

而真正的农民反而不一定像他们那样想问题。比如深圳农民很快就领悟了联发科模式的真谛,一排一排蹲在地上定制手机。我听说还有农民在搞花样机,专门变花样用。我们微博上的“花样机”什么时候出来了,为每个人变个花样的成本一定会大大下降。愉快地幻想一下,那时的一个微博,可能花0.001度电的成本,呈现出几千万个版本,例如贵友大厦二楼左手第一个柜台下午2点 05分版,或与课桌斜对面那位谈2分钟恋爱版,或根据某人支付记录、卫星轨迹记录(历史上游逛时装店路径图)视频记录(所喜欢韩剧主角服装统计)挑选时装专用版等等等等。到那时,微博就不会象现在这样,非得借助名人、广告生存,而是组织现在不打广告的所有商家,向进入200米范围内的每一部手机机主,发出只针对这一位的窄告信息,或者让同一分钟进入同一个200米范围内的男女,产生共同的话题。

限于篇幅,我无法展开这个话题,但我在《后现代经济》这本书中,从价值、交换、货币、资本、组织、制度、福利七个方面系统讨论了异质性的规律,有好几十万字,够大家琢磨的了。

微博商业化规律何在?说实在的,具体的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现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太传统,需要跳出由传统经验构成的思维紧箍咒,来解放多元化、个性化时代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