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童大焕—2010118日 星期一

 

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给孕妇让座的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网络上也有为他们辩护的理由:书包很重。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

我把事件交给正上初三的儿子来评判,他每天在公交车上都要来回耗去一个多小时。他说,学生确实累,但累也不是不让座的理由。我再问他为什么,他说,学生再累,多站一会儿没事,老人站久了会出事的。

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真的需要理由吗?是的,需要理由,但它的理由就一个:他们是弱者,所以更需要帮助。他们的行动更迟缓,反应更迟钝,完全没办法和青壮年“争先恐后”,在颠跛和随时面临刹车的公交车上,也缺乏青壮年一样敏捷的身手和反应能力。让座没有别的附加条件,什么累不累等等。如果加上这个累不累、行李重不重之类的附加条件,所有的让座都可以取消,每个人各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

耐人寻味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种群文化”或者“圈子文化”正在破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文明。比如报道中提到的上高一的一位女生李媛惠遭遇的尴尬:“我犹豫过也想让座的,但是有点不好意思,我旁边的同学都没让座,其实让座也需要脸皮厚、胆子大。”

由是观之,并不是7名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累得没有了让座的力气,更多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群文化心理”在影响着尊老爱幼的美德传播。

有一种可能,是学校教育一门心思只顾着孩子的功课学习,一门心思应对高考、应对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培养,种了应试的草、荒了品德的田。

另一种可能,是学校虽然也在搞思想品德教育,但正如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样,陷入大而空洞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一些大而不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够不到,无法体现到细微的点滴行动中来。

杨恒均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人关心美国的“中期选举”,打开每一个网都是头条,让他困惑不已: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不关心自己的县委书记是从哪里来的,邻居被拆迁是否合法,所交的税收是否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却个个都弄成了外交家与两岸问题专家,实在让人大惑不解。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空洞爱国主义的现实折射呢?

其实对于中小学生乃至于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爱国教育都不能太高蹈,关键让每个人做好基本的事情,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关心身边人身边事,逐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自信的公民。就如古人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