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娜·叶尔马科娃

叶尔马科娃于2005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中首次公布了她的结果,并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传。不过直到2007年9月,她也没有正式发表论文。《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专门联系了叶尔马科娃,请她介绍自己的实验,并且组织了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叶尔马科娃的实验疑点重重。

“非转基因”也有高死亡率

叶尔马科娃的实验材料首先就有问题。她声称,实验用到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来自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但是调查显示,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出售过那种转基因大豆产品。叶尔马科娃使用的极有可能是不同种类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的混合物。与此类似的是,实验对照组用的非转基因大豆也包括了不同的品种。在做这类实验时,喂养的食物需要有尽可能一样的遗传背景,而叶尔马科娃却没能很好地控制条件。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套标准的动物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的饲养条件需要被严格地控制,测量各种参数的方法也有一套标准的程序。如果不按照这套公认的程序做实验,不仅使得不同的科学家难以互相交流,而且也会让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但叶尔马科娃却完全没有参照公认的实验标准,她的实验在设计上漏洞百出:大鼠可能食物不足、营养不均衡,食物的化学成分没有被检验,对于幼鼠的饲养方法也不得当——通常来说,新生幼鼠的体重测量会在出生时以及4天、1周、2周和3周后进行。而叶尔马科娃仅仅报告了幼鼠3周时的体重,这让她的实验结果无法和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在进行行为学实验时,诸多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没有被有效排除,比如声音、温度、湿度、光照等等。实验人员没有采用双盲的方法测量参数,实验的样本量严重不足——在被重复的实验组中,每组只有5只成年大鼠,而标准的生殖毒理学实验一般会使用20-25只大鼠。这么做可以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食用非转基因大豆的“对照组”中,幼鼠的死亡率竟然也高达10%(这一数字通常应小于1%)。由此可见她的实验条件是多么的糟糕。在对照组出现如此巨大的异常的情况下,很难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而在食用转基因大豆的实验组中,高达51.6%的幼鼠死亡率只能用“令人咋舌”来形容。如果食用转基因大豆真的会导致这么高的死亡率,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和政府机构绝不可能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有公论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实验,科学界已经做过多次。2004年美国科学家Denise Brake和Donald Evenson就做过极其相似的实验。在严格条件控制下,被喂养了转基因大豆的小鼠繁殖了4代。子代小鼠数量、死亡率,体重以及睾丸形态都没有出现异常,表明转基因大豆不会对这些参数产生负面影响。同年,中国科学家也用同样的转基因大豆做了实验。研究表明,即使转基因大豆在食物中的比例高达90%,也不会导致大鼠的死亡率增加。2000年,日本科学家研究了转基因大豆是否会导致大鼠的免疫系统产生变化,结果否定了转基因大豆引发包括过敏在内的免疫作用的可能。

美国自1995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0年,该国所种植的大豆中有93%是转基因的。在全球范围内,这个数值约为77%。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获准上市的转基因大豆对人类健康有害的证据。

叶尔马科娃在向媒体到处宣扬她的结果之余,却迟迟不发表学术论文。最后,她在一个俄文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虽然这份俄文杂志后来出了英文版本,但却没有经过国际同行的评审。科学研究固然时常会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结论,但是越惊人的结论就需要越坚实的证据。叶尔马科娃得出了和整个科学界迥然不同的结果,却没有提供合理的证据,这让她的研究变得毫无意义。

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文字编辑:拇姬

不能相信的实验系列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

收藏、分享这篇文章:
豆瓣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QQ空间

qq书签

人民微博

GOOGLE书签

MySpace

百度搜藏

鲜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