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过有学者担心这些被称为“国16条”的行政干预是向计划经济的大倒退。

*物价上涨影响民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0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4.4%,创25个月新高,多种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人们发现,衣食住行的成本越来越高,也意味着每个人相对稳定的收入变相减少。

中国国务院近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采取包括措施,防止物价继续攀升,也反映出当前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过去一周18个品种的蔬菜价格环比上涨33%。10月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0.1%,猪肉价格上涨1.5%。

*物价上涨原因复杂*

物价上涨的原因包括天气天灾影响农副产品收成、大量热钱流入炒作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市场经济主导性提高、房价节节攀升等原因也推动物价上涨。

刘锐绍说:“这个跟地方政府的政策也有关系。因为在中国大城市的地方经济财政来源大概有40%来自土地方面。经过房价增长带动物价增长,通货膨胀达到4.4,反映房地产涨价的小尾巴作用。”

刘锐绍认为,以往由政府统购统销平衡市场价格的模式已经转变。

他说:“现在连农民都会根据市场规律把一部分产品存起来,等好的价钱才卖。更重要的是政府调控的能力。政府有一部分当官的人现在都改头换面变成商人。他们在官场里面过去有垄断渠道,现在他们变成官商,民营企业主,也加入市场垄断的行为。”

*学者:向计划经济倒退*    

目前不但有国家出台的“国16条”政策,有省市已经推出相应措施。羊城晚报报道说,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营在一个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上发表演讲,认为政府现在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实际上是走计划经济时候的价格管治。

刘锐绍认为,关键要看政府采取措施的程度。

他说:“它是能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是好像以前像计划经济那样规划市场。在某一些关系国计民生问题上,我觉得政府还是要干预的。例如房地产、医疗、衣食住行。”

但是刘锐绍也认为,有足够的竞争能够在市场中起平衡作用,很多外国先进国家,政府有时也会干预市场,但是是使用经济手段,而“中国的特点是增加行政干预的成分”。

请看原文:
中国出台多项措施压制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