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隸屬《人民日報》的《環球時報》昨日刊出2600多字的長文〈劉曉波其人其事〉,官方中新社亦全文轉載,將最近一段時間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口誅筆伐推到一個新的高潮。雖然文中對劉曉波的言行極盡醜化,但對於海內外支持劉曉波的粉絲來說,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實成疑問。

棄鄧小平遺訓 掀批判浪潮

劉曉波獲得和平獎後,官方一方面封鎖各種有關他的消息,另一方面則掀起大批判浪潮,其勢頭之猛超過了1999年對李登輝和李洪志(法輪功創辦人)的批判,接近「六四」後的規模。奇怪的是,官方既然知道文革中的「批倒批臭」在今天只能是一廂情願,只會「愈批愈香」,當局的這種「大批判」的本意令人匪夷所思。既有背於已故領袖鄧小平「不爭論」、「多做少說」的遺訓,也與過去十多年來官方一向的做法大相逕庭,聯繫到近期連篇累牘批西式政改的宣傳攻勢,昨日,新一期《求是》雜誌更刊出題為〈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的文章,令人覺得北京的文宣策略今年以來似有重大轉變。

意識形態蒼白 只能說空話

《人民日報》著名的評論筆名「任仲平」主筆之一、該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月前在一個公開場合,曾經透露了中共文宣的這種新策略。她說,按照中共總書記胡錦濤2008 年視察《人民日報》時,就怎樣發出響亮的主流媒體聲音提出了要求。她把這要求解讀為「早說話,敢說話,會說話」。今次在政改和劉曉波問題上中共喉舌的高調表態大概就是「敢說話」的表現,顯示中共不再韜光養晦,擺脫過去30年來意識形態上的忸怩曖昧。不過,敢說話是一回事,說的話有無人聽又是一回事。重要的是,中共已揚棄了自己往昔的意識形態,而新的意識形態在內地仍是空白,在此背景下,敢說的話只能是蒼白無力的空話和大話。

文﹕孫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