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自称“博”,并因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称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部,甘南、青海称为“安多娃”,统称“博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高原地区,那里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传说中藏族最初是由 “ 神猴 ” 和 “ 岩魔女 ” 结合而产生的。另据汉文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西羌人,他们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 7 世纪前创制,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长达一千多万字,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
九寨最隆重的节日是阴历年的春节。早在过年前的许多天妇女们就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贴上八宝吉祥图和守护神,愿家人在新的一年幸福、吉祥。春节期间的日程安排为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初二家人团聚。初三开始为大众活动,他们舞龙、舞狮欢庆节日。正月十一九寨沟内有规模盛大的春节联欢会,极其热闹。
•葬礼• 州内藏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 4 种。此外,塔葬也是在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
天葬:通行于牧区,是将尸喂鹰、由活佛或喇嘛卜卦确定送葬时间后,由死者亲人或家族人员背尸或用牛驮到天葬场,送葬队伍前要点香引路。到了天葬场,首先由前去的喇嘛煨桑、念经,天葬师将尸体仰铺于地,由喇嘛口中念念有词,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划上象征性的几刀,然后才由天葬师将尸分割成块,投以喂鹰。天葬场上,直接亲属一般不来参加解尸分骨事宜,来的人也不多,多至十几人,少则几人。对于盛行天葬的牧区、人们特别重视保护天葬场周围的鹰鹫,因为这种鹰除吃人尸外,不吃任何小动物。
火葬:在藏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葬仪中也是最为考究的葬法。它的主要对象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贵的著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农区一带,对患传染病死亡、凶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实行火葬。
土葬:一种流行于州内邻近汉族农区的葬式。草地牧民,一般只有患麻风病而死、凶死、吊死等非正常死亡才实行土葬,对土葬怀有惧怕心理。而农区则受汉文化影响,以土葬为主,只有患传染病死、小儿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实行火葬和水葬。
塔葬:塔葬是将火化后的大活佛之骨灰,装在精制的罐或木箱里,建造塔阁,深藏塔中、有的地方待大活佛圆寂后,使其尸体盘坐,并用药粉、香料等涂在接受净洗的尸体上,让尸风干,保存下来放于灵塔内,作为供奉和永久纪念。大活佛的葬仪隆重非常,参加者不仅有全寺僧人,下属
各分寺的全体僧侣,还有四周同教信徒参加,并举行一系列繁琐而庄严的仪式活动。
塔葬分金灵塔(即塔外金箔包裹)、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石灵塔及现代的三合混泥土建造的灵塔。灵塔的规模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现较常见的是那种大小不一,四棱或六棱形的水石泥结构的灵塔。
水葬:主要为居住在江河边的藏民所实行,一般藏区只有儿童死后才实行,还有一些乞丐及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也使用水葬。
水葬时,将尸曲膝圈身装入木匣,抬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将尸投入。有的将尸节节肢解,投入洪流中,还有的用白布裹尸,将整尸抛进江中,这是较为省事的葬法。水葬毕,要在岸边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以示对死者的祭奠。
不管使用何种葬法,举行丧葬仪式后,要买来白、黄、红布上印有各种使死者的灵魂超度,为家里避邪挡鬼的经文幡旗。这种经幡宽 20 ~ 35 厘米,长3 米左右。在其边角上缝一长绳拴在长木杆上,插于死者家的房前屋后和葬地周围,以示祭奠和超度。
对为死者念经的和尚,根据时间长短,给予报酬;为使死者亡魂早日升天,还要向大小寺院活佛进去丧礼,大至牛、马、金银首饰,小至一般常礼。富有人家办事,至少花费三五百银元。现在牧区富有者也要花去二三千元。
如死者绝嗣或长期生活在寺内,其全部财产经当地族长或亲戚出面商议,所得款全捐给寺院,由寺院给死者念经并为其办理丧事。
每年到了亲属去逝的周年日,家属要为其念几次大经,尤其对父母更为庄重,表示怀恩不忘。
来源 皓景旅行网  编辑 崔皓景
崔皓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2c4e8e0100mn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