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否应该恢复城墙?这个的问题,是被两个系列的事件所刺激出来的。第一个系列,是接连不断的“首都变首堵”的新闻;另一个系列,则是申遗热,一会儿某地搞出一个曹操墓,一会儿夜郎国也要恢复,文化遗产被迅速地市场化,而且在迅速升值,甚至没有也可以生产出来。

这就让我想到:既然举国不惜工本、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名胜古迹、文化遗产,为什么放在眼前的既有遗产要给毁掉?那些刚刚毁掉不久、大家还没有忘记的遗产,比那虚无缥缈的夜郎国是否更容易恢复?顺着这个逻辑走下去,我们自然应该问:北京的城墙是否应该重建?

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当记者,就北京的交通和城市建设问题采访过不少专家。记忆最深的,还是听梁从戒先生讲其父梁思成与北京城墙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还在建国前。当时解放军大兵围城,梁思成所居住的清华园已经在解放军手中。他每天在家门口看着一队队的卡车拖着大炮向城里的方向开动,心里暗暗叹气:“完了,全完了。”梁思成一生投身于古建筑保护,最知道北京城里有多少宝贝。近代中国命运多艰,但北京神奇地躲过了大规模的现代战争。面对如此攻城的架势,北京怎么可能存活呢?

一天,突然几个大兵来访,用军车把梁思成先生带走。家里人心惊肉跳,不知道要出什么事情。但等到梁思成先生回来,他心里已经充满了对共产党的叹服。他告诉家人,解放军的指挥官让他帮助标出重要的历史文物地点,承诺在攻城战中尽最大的努力回避。梁先生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文明的中国军队。当然,幸运的是,北京的守军不战而降,古都完好无损。梁先生更是全副身心地投入古建保护,特别是针对北京的城墙,设计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保护方案。梁从戒先生还给我看了几张梁思成当年设计图,比如城墙头上改建成了公园,有座椅绿荫供居民休闲。对比现在乌烟瘴气的北京,这图纸上景象简直如天国一般。

但是,投入了如此大的心血和热情后,听到的消息却是城墙要拆。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当年你们下了那么大的决心要保护下来的东西,怎么到了手后自己反而要拆?”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背后的道理是当时所信奉的工业化模式:如果在天安门城楼上极目四望,映入眼帘的都是烟筒,那就是繁荣昌盛的标志。这和如今有经济学家说堵车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一个道理。在八十年代初我采访的专家中,仍有不少相信这样的现代化。有位教授就说:“我至今仍然主张拆城墙。城墙不拆,北京就没有办法现代化。举例而言,城墙不拆,二环路哪里来?没有二环路,北京怎么能有现代化的交通?”

这些话,我二十多年后依然忘不了,也帮助我思考北京的问题。从这种传统的“现代化”的角度看,二环路确实让北京变得车水马龙了。没有二环,北京的交通流量就要打折扣。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城墙确实不仅仅是城墙问题。城墙是一道天然屏障。没了这道屏障,机动车就可以长驱直入,各种现代化的“发展”也跟着向市中心蔓延,乃至四合院等等文物,全被席卷而去。北京被“现代化”洗劫了。

再设想一下城墙不拆的后果:城门洞了容不下那么多机动车。在现在的二环路内,要被迫依靠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作为主要交通手段。交通流量得到了控制,市内就无法过渡发展。许多摩天大厦盖不起来
,大部分历史文物都会得以保存。空气、绿化也都比现在好得多。即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的旅游资源,会比今天高出数倍。当然,我们还可以看看世界几大历史名城:罗马
、威尼斯、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布鲁日…… 人家哪个象北京这样通过洗劫自己的历史而现代化的呢?恰恰相反,这些城市都精心保持了前近代的步行特色,保护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的后现代社会,反而成为最为前卫的城市。不仅宜居,经济
上也十分繁荣。也怪不得,现在世界上的城市规划的主流,都讲究“尊重城市的历史脉络”。这是被全球现代化史和城市化史证明的原则。

北京怎么办?与其看着二环路上由机动车搭起的冒着尾烟的城墙,还不如设法把老城墙恢复。当然,这要花许多钱,在城建上动大手术,在许多地段,恢复几乎完全不可能。不过,即使部分地恢复恐怕也比完全不恢复要好。夜郎国都要申遗,北京的城墙难道就一钱不值吗?城墙的恢复,会逼着北京整备公交体系,在市内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网络,除了公交、警车和救护车外,把所有机动车都排拒在当今的二环路以外。市内一些刚被拆除的古迹文物,也可以渐渐复原。难道这不是一个更好的北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