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和万载县委书记PK事件,最近在网络上热炒。舆论几乎一边倒,吐向万载县委书记的口水估计快淹死他了。

建嵘兄知行合一,是我所敬重的学者,但在这件事情上,我却很难完全站在他一边,做出情绪化的反应。想必以建嵘兄的学识,他不会不知道仅靠向县委书记们呼吁几句“不要强拆老百姓的房子”,便可“街市太平”。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万载县委书记的回应“不拆,你们吃什么?”,其实和前段时间宜黄官员投书媒体为其县委书记辩护的逻辑一样,“没有强拆,哪来新中国?”

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万载和宜黄两县首脑的逻辑,恐怕他们的全国同僚们都会作如此想。而他们的上级——市、省乃至中央,都对此心知肚明,只不过形势发展到今天,要拿县委书记们“开刀”了。但这是一场艰难的博弈,结果难料。

先说说县委书记们的逻辑吧!哲人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没有强拆,哪来新中国?”,当然也有其合理性。1994年的财税改革,对官员考核的唯GDP,便构成了县委书记们“强拆”以及为自己辩护的坚实底气。

1994年中央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财税改革,通过分税制将税收的大头拿了过来,地方只获得了小头,这里暂不讨论该次改革的利弊,有一个确定的改变则是:地方口袋一下子瘪了。

但是地方要办的事一样未减,该花的钱一分未少。公共建设、卫生、教育和扶贫,外加政府自身的各种开销,逼迫地方政府要自己去找钱。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大形势下,地方政府想的是:怎样才能获得快钱?

这里插一句: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受阻以来,中央开始真正重视并表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在地方官员们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实在太清楚,这些年的发展是怎么回事了。

要获得“快钱”,既能维持本级政府的运转,又能获得晋升的机会,无非两条路:吸引外资和出让土地。

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的故事说得太多了,也不是此文要论的重点。简单来讲,在基础设施不全以及法治坏境不优的软硬件约束下,除了东部沿海外,内陆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方面大多斩获不丰。即便是东部沿海,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收益也以税收的方式大部分被中央拿走,地方政府一样面临财政紧张的局面。

而出让土地所取得资金,属预算外收入,完全为地方所有,诱惑实在太大了!既能产生“快钱”,满足地方各项事业的开销,还能获得向上晋升的资本,还因为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容易被地方官员中饱私囊。

一举多得的好事,傻子才会拒绝!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场中国史无前例、世界无所匹敌的造城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政府将出让土地获得的资金又投向城市建设,再获得房地产税和建筑税,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

但是对于因造新城而被迫拆迁的民众来说,却往往意味着利益的受损,因为土地财政的核心是赚取地价差。在没有法律保护的背景下,一些博弈能力弱的民众,拿到的补偿款远远比不上政府出让土地金。一些极端的行为,个人自焚以及群体事件,也就此起彼伏地见于各地了。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在县委书记们强力打造的“新中国”背后,有着一部普通人的血泪史。

更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建设,刺激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大繁荣,带动了建材、民用电器、民用五金、民用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相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是,这条产业链基本处于低端,其占用大量社会资源的过度增加,与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还有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资源集中用于城市,使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难以切实执行,全国城乡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这一切都是在中央的默许下进行的,中央非常清楚地方政府的所作所为,但并未真正制止过,或者曾试图制止但未果。这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多方面的,既有对94年财税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严重不相配的认识,又有为执政合法性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崇拜。总之,给人的观感是,中央“纵容”了地方行为。直到今日事情危急时,才不得不下决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这点来看,今日局面之造成,光打地方板子的确不公道,中央政府难脱干系啊!现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何容易?

首要的难题是,中央和地方恐怕难以达成共识。在官员考核唯GDP实质未变之前,谁也不会傻到主动放缓地方经济发展势头去调整经济结构,况且这些年来围绕着土地财政衍生出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地方官员们就是其中主要分子。

从今年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难度中,就可看出地方政府的抵触情绪以及力量了。中央政令不畅,地方阳奉阴违,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郡县治,天下安。反之则乱,天下危也。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面临再改革的迫切需要,这是难题,也是机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首先使改革者内部(中央和地方)形成共识,其次使改革者和民众形成共识。

惟有上下同心,再改革才有动力,才能进行下去。

如果改革者内部都达不成共识,那么五中全会所言的“全面的改革”将是奢谈。

但如果中央真下决心,事情也并非完全无为。依我看,在中央财力雄厚无比的此刻,该对94年的财税改革再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财权能够应付事权有余,而不必继续依靠土地财政;其次,应立即改变对官员的考核机制,从唯GDP到注重全面发展;第三,为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破除改革的阻力,应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除内部监督外,还需引入媒体和人民监督,可从县级试行民主选举。

回溯了94年来的中国发展经历,再来看于建嵘和万载县委书记PK事件,恐怕大家会有更新更深入的思考了。

在我看来,该县委书记以及他的同僚们非但不该被彻底批倒批臭(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下,他们的行为符合逻辑,道德呼吁在现实利益面前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且为中国的再改革考虑,实不宜盲目激化“官民对立”情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