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媒体的调查发现,由于控制着铟加工核心技术,日本以低价从中国进口稀土铟的原材料,精加工后高价卖回给中国,赚取高达10倍的利润。

铟是一种柔软的银灰色金属,产量仅为银的1%,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电子、光电和现代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铟储量,也是全球最大的铟生产国和出口国,占世界铟总产量的30%以上。2006年,中国精铟产量近6吨,原生铟供应量占全球的60%以上。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铟消费国,每年铟需求量占世界铟年产量的70%以上,绝大部份从中国进口。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导,目前铟的现货商询价2778元~3000元/千克,市场价格为3100元/千克。由于产量仅为银的1%,按照产业分析人士的估值,铟的合理价值应在2000~3000美元/千克,就是目前铟价的大约6倍。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以目前的市场价格为例,中国出口精铟价格仅为每吨300万元左右,但从日本进口的铟靶材(ITO粉)高达每吨两三千万元,价格接近精铟的10倍。中国的稀缺战略资源因何遭遇这样的价格尴尬?

日本控制铟加工核心技术

日本是铟需求大国,中国70%的铟出口日本。日本将这些原产铟加工成高端产品后,又高价卖给中国企业。在铟产业链中,中国通过消耗大量的铟资源赚取微薄的利润,而日本等国却将每年从中国大量进口的低价铟加工成高端产品,再以高价卖给中国。铟靶材(ITO粉)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铟是ITO靶材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至今无法掌握高品质ITO靶材制作所需之技术,这些技术目前主要被日本的几大公司掌握,日本矿业公司、三井产业等4家企业控制着全世界95%左右的ITO靶材市场份额。

日本策略:分散采购 压低价格

日本获取中国铟资源的方式比较隐蔽,由于中国铟产业的发展存在“群龙无首”、中小企业当道的现象,目前有100多家铟厂,铟资源呈分散状态,约95%的生产厂家年生产量仅在1~5吨,且多数只能加工初级原料产品。

云南远洋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炼焕表示,日本企业主要采取的是分散采购的方式。日本企业最常用的做法是到铟厂比较集中的区域挨个打听铟厂的产能,然后“狮子大开口”,要求采购。

他说:“比如你的产能只有1吨,那么他就会开口说要3吨,因为产能达不到,再加上是国际贸易,所以小铟厂往往不敢贸然接单。”实际上,各家铟厂的情况基本已被日本买家摸透,然后这些日本买家就开始动用国内招聘的中间采购商几百斤几百斤地从这些小铟厂购买,以达到压价的目的。

据知情人士表示,日商从大量公开采购转为小量分散采购,一方面可避开国际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巧妙利用采购时间差,影响正常的供求关系。“中小铟厂规模小,许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能竞相压价出货,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极具战略储备意义的铟资源大量低价流失。”

走私猖獗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出口配额分配不合理,不符合市场情况,造成走私猖獗。以云南为例,只有乘风有色金属拥有2吨的配额,而当地一年的铟产量可以达到50吨,而国内铟产业的应用根本支撑不起内销市场,部份企业只能铤而走险通过走私的方式出口。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7月份中国对日本出口精铟49236千克,但日本海关和统计的1~7月份从中国的进口量为100545千克,二者相差51309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