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

事件:2010年11月15日14时左右,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一栋正在进行外墙施工的高层住宅脚手架突然起火。截至目前为止,事故已经造成58人死亡,40余人失踪的悲剧。

点评:鲜花与烧焦的味道混浊在上海胶州路的空气里。或许,这两种判然有别的味道也映衬着今天中国社会的畸形与荒诞。如果要拷问鲜花的来源,那么 twitter的作用便不可越过;如果要拷问焦味的始出,那么蛮横而庞大的公权力机器便不能忽略。今天的中国,民宅的修缮工程不乏政府、施工方、监理方的参与,却唯独少了最重要的公民本身的参与。表达的渠道大门紧闭,公民的声音被逼到了twitter的角落。

但正是通过这一新的通讯技术,我们看到了背后的种种黑幕,许多令人惊讶的罪恶逐渐浮出水面。依然是通过这一技术,公民得以相互传递鲜花的理念,用鲜花覆盖焦味,用行动驱逐沉默。

2.宜黄强拆自焚事件

事件:2010年9月10日上午,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

点评:如果说宜黄强拆事件将会在中国城市的“圈地运动”史上留有特殊的印记,那么其原因就在于微博的介入。

比照每天层出不穷的强拆事件,我们并不认同宜黄强拆一案的规模更大,也不赞同强拆行动造成了更大的伤亡,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微波”确实掀起了“巨澜”。被强拆的一个房主通过微博向大家直播了整个强拆过程。顿时,万众的目光齐聚宜黄,巨大的压力随之导向宜黄的两位名叫“建国”的官员。

在微博上,同情弱者、制约强权已为基本共识,任何一个违背该共识的人都将遭到网民们的痛击。微博的介入将地方政府-被强拆房主之间的权力博弈置换成了网民-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这种置换使得强拆政府不得不面对来自整个社会的强烈质疑。

3.“我爸是李刚”事件

事件: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发生了一起导致一死一伤的恶性交通事故,肇事者李启铭在遭到该校学生的围堵之后大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点评: “官二代”、“校园撞车”、“大一女生”,在微博上,这几个简单的关键词足以勾勒出让广大网民为之震怒的事件轮廓。和传统媒体技术不同,Web2.0时代拥有“去中心化”的特征,这就使得每一个人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和记录者。

在接受、评论和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某些关键词将给予格外的关注,因为这些关键词所表达的往往是网民们乐于讨论、抨击的事物。

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人试图压制这种信息的传播,反而使得网民爆发强烈的反弹情绪。以至于任何试图干扰事件进程的人都等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管你是校长还是局长,网民们强大而迅速的信息收集能力将使你的丑事纷纷曝光。其强大的信息收集传播能力却令所有人畏惧。李刚事件中,虽然我们不能确信被围困的正义已经得到拯救,但“我爸是李刚”这句惊世豪言却真切地传遍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4.“360大战QQ”事件

事件:2010年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决定在装有360的电脑上停止QQ的软件服务。随后,360推出应对措施,双方陷入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的缠斗之中。

点评:互联网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奇闻,但“360大战QQ”一案却令其他的奇闻尽失颜色,尽管QQ是以无底线的无耻创造了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面对腾讯开天辟地式的“强拆行为”,最具反抗的群体依然集中在微博上。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对于这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并没有丝毫的感触。对于他们来说,侵犯的事实常有,仅仅是侵犯的主体变化而已。只有微博上聚集着一群不乏现代公民意识的网民,他们用言说和行动抗议并抵制了中国互联网霸主的跋扈。

也基于此事,微博博主们也汲取了这样的教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通往公民之路上伏藏着的阻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我们所背负的任务也很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5.唐骏“学历门”事件

事件:2010年7月1日,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上指出唐骏的博士学位造假,随即引发了人们的热烈关注。在媒体和网民的介入下,唐骏学历涉嫌造假风波愈演愈烈,但唐骏至今尚未有过正式回应。

点评:7月,世界杯期间,除了球赛本身,预言帝“章鱼保罗”和“西太博士唐骏”也成了人们兴趣盎然的谈资。此二者的火爆程度难分高下,但各自收获的名声却有天壤之别。保罗赢得了“神奇章鱼”的赞誉,唐骏则被扒去了“青年偶像”的外衣。

仅仅在数月前,唐博士还在各地的讲演中兜售着自己成功的要经。然而,遭遇了微博的他,却只能以沉默应对。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收集、整合、传播模式,谎言的时效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一个精心布置且看似完美的计划,在无数网民的探查下,最后的命运只能是草草收场、完败而归。这位曾经的青年偶像尽管躲过了“身败”的遭遇,但终究无法逃脱“名裂”的事实。或许微博时代应该有另一个标注,即“偶像的杀手”,而唐骏则不失时机地成为微博小试牛刀的第一人。

6.围观亚运

事件:从2004年广州荣获2010年亚运会举办权至今,广州公民对亚运的操办事宜既保持了高昂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对各种工程项目的上马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点评: 时下,广州亚运正在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依旧向世人展现着她强大的动员、组织、协调能力。

不过,这次亚运与奥运和世博并非全然一致,正如微博上所流传的:广州亚运的操办是三大盛会中唯一伴随着民众的公开批评和官员的公开道歉进行的。的确,从抵制番禺垃圾焚烧,再到呼吁改变地铁惠民方式,整个亚运的操办过程中,自发的公民参与、监督成为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

这中间,如果忽略了微博的作用,显然会招来很大的争议。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存的制度性的公民参与途径并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而微博的存在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

毫无疑问,微博为公民参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7.鸿忠夺笔事件

事件:2010年3月7日上午,赴京参加“两会”的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因为某报记者提问邓玉娇事件,当众斥责对方并抢夺了提问记者的录音笔。

点评:当今,无论是谷歌、facebook还是twitter,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所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人们在获取信息层面的平等。然而,紧随信息平等而来的还有身份平等。在微博的空间里,身份本身并没有太大作用,甚至,某种程度上,权威的身份还会带来传播上的便利。身为一省之长的李鸿忠抢夺了记者的录音笔,于是便出现了“××牌,连省长都要抢的笔”这样极易传播、政治风险却很小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微博上,传统权威并不能起到什么大作用。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区分权威,即身处权威之位和本身具有权威。显然,李省长虽然身处权威之位,但所做之事却让人大跌眼镜,也就难逃网民嘲弄,权威反成累赘。相反,一个并非处在权威位置的人如果做事得体,也可以逐步增进自身的权威。以此看来,在微博世界里,那些在现实中握有权威的人可得小心了!

8.河南考生李盟盟事件

事件:2010年8月12日,一个《开封县县招办把我的大学梦毁了》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发布人是今年的应届高考考生,因为县招办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她没有能够正式投档,从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点评:在李盟盟之前,寒窗十载取得佳绩,却最终因为类似原因而无缘大学的学生恐非鲜见。罗彩霞的遭遇告诉我们,在高考招生过程中,猫腻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多、更复杂。李盟盟终究是幸运的,借助微博的力量,刻板而蛮横的招考体制最终纠正了自己的失误,为这位惊慌失措的女孩开启了一扇通往大学的门。

然而,透过李盟盟的经历,我们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悲伤。在固有的体制面前,起点公平如果不能保证,带给整个社会的将是一种巨大的不安全感。现阶段,微博之光可以照耀到李盟盟,却无法挽救千万个王蒙蒙、张蒙蒙们的命运。如果高考招生不能守住社会公平的基本底线,那么,社会上下流动的路径将基本被堵死。

9.道长李一事件

事件:2010年7月23日,某著名周刊以李一作为封面并刊发了关于李一的三篇文章。随后,方舟子的微博上质疑李一的特异功能,网民、媒体也纷纷给予如潮的关注。

点评: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对道长李一来说肯定更加意味深长。对于李一来说,原本能够登上某著名周刊的封面实为一大喜事。哪知转瞬之间,悲喜更易,风光从此褪去,灾难自天而降,悲喜相易,背后的肇始者当属微博。或许,对于古今中外的骗子来说,行走在微博年代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任何一个暴得大名的人都必须经过微博的检验,海量的信息扫清了谎言的角角落落。从巅峰到谷底,所用的时间被迅速压缩,名人人生的大起大落已渐成一种常态。

最终选择以闭关躲避灼热目光的李一和唐骏相仿,或许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得以继续身居高位,但却不得不吞下“留得骂名在人间”的苦果。正所谓:前有唐博士“英勇就义”,后有李道长“风尘仆仆”。二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共同为广大网民上演了一台经典大戏!

10.中青报事件

事件:2010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内容为首都大学生纷纷质疑某奖项的访谈。但令人诧异的是,文章所采访的诸多学生纷纷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原话并非如如此,甚至有人说自己根本没有说过这些话。由此,中青报的行为也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大讨论。

点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权威造成了何样的冲击?对于这个问题,央视的“高也事件”或许可以引作一个经典案例。央视为了得到想要的采访,于是找了自己的实习生高也做托儿,此事却因网民们的“人肉搜索”而形迹败露。类似的事件也发生中国青年报身上,在中青报的某篇文章中,被采访人纷纷通过微博表示文章中的话并非自己的原话,自己的原话被记者扭曲甚至篡改了。这显然让当事媒体颜面无存,威信尽失。

而这例鲜活的例子无疑在告诉我们,无论是明星还是媒体,个人还是单位,微博上不相信谎言,更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事实。传统媒体的那些造假伎俩,置于今天的微博环境,也得收敛收敛了!

结语:围观改变中国

当微博公民们传递着这一理念时,微博正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静悄悄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断定微博的出现和普及将成为一个历史节点显然还为时尚早。

但是,微博至少开辟了一个公民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场域,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群体;也塑造了一个相对令人欣慰的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政治领域的改进留有了值得遐想的一丝期许。

然而,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依靠微博的力量来矫正社会存在的不公,毕竟是一件让人称耻的事情。

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微博强大却不易控制的冲击力既可以矫正被扭曲的正义,也可以伤害遭诬蔑的群体。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微博时代的到来或许给我们带来了变革的点滴曙光,但同时更彰显了这个社会还存在很多值得正视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微博时代毕竟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这一崭新的通讯技术使得人类在获取知识、理念上更趋平等,也对传统的权力结构提出新的挑战。面对这种“使人获得解放的技术”,所有的人都应该履新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