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快报》记者华静言2010年10月26日报道,日前,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在捐助仪式上,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一级演员李树建说:“卢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不少网友质疑这种表态过于夸张,有“表演”之嫌,而“以泪洗面”也迅速走红,被网友用在各种造句当中,大有超过当年“内牛满面”之势。

网友“穆清风”指出,这个算用词不当吧,“以泪洗面”不是应该用在悲哀痛苦的场合吗?不管用对了还是用错了,“以泪洗面”算是红了,网友“爱跑步的圣徒”喊出,“以泪洗面”来了,“内牛满面”可以歇了。

原本正常的一条报道,因为当事人激动到“以泪洗面”而受到网友的热烈围观。不少网友觉得,激动到这个程度,“演得”太过了,称李树建为“洗面帝”;也有人理解,认为李树建当时太紧张才说成这样;更有网友恶搞,发起“以泪洗面”造句比赛。

这不,网友才提出,可组织下“以泪洗面”的造句比赛,就有网友写出了:一人一瓶奶,强大一个民族,喝奶健康;一人一滴泪,激动一个戏团,泪流满面!并不是每一瓶营养丰盛的好奶都叫特仑苏,并不是每一个天天流泪的演员都叫孟姜女,今天你以泪洗面了吗?网友“俩哒恩嫩噶”更是恶搞地说,打算注册“以泪洗” 商标,生产洗面奶。

由以上一则报道,来看当今网络新词语的产生过程,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要点:

第一,网络新词语的起因往往与某一具体的“另类”人、事以及表达方式等相关,它们使人觉得不同寻常、非比以往,于是就有了进一步生发、乃至于“恶搞”的动因和欲望,以往的“躲猫猫、打酱油”等都是如此。

第二,网络新词语的生产模式,往往有二,一是取现成词语,赋予新义,如上述的“躲猫猫、打酱油”即是;二是“仿造”,语言研究中称之为“类推”,即以某一较为或非常流行的词语为基础,进行部分的替换,这里的“洗面帝”与今年足球世界杯期间流行的“章鱼帝”就如出一辙。

第三,与网络新词语相伴的,往往有其他一些相关的“配套”言语行为,可以称之为前者的“副产品”,如这里提到的“以泪洗面”造句比赛,以及准备申请注册的“以泪洗”洗面奶商标等。

第四,网络新词语的产生时间,就这篇报道反映的时间来说,昨日(10月25日)上午,新浪微博网友“吴钩1975”发布了一条质疑李树建“拍马屁”的微博,引起了众多博友的关注,数小时内转发就近千条。也就是说,上述整个过程是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完成的,这就是网络时代的速度啊!

第五,网络新词语的生灭周期,用我以前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往往如一阵风来,又如一阵风去,可谓来去匆匆,其实这就是大多数网络新词语生灭周期的真实写照,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