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不为人民服务”锦旗的给力与无力
 
在无锡某公司工作的小伙子周力,因公司不支付加班费,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实名举报,要求补偿加班费。但劳保监察队负责人称,要通过劳动部门解决此事很难。为此,周力给劳动部门送上一幅“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11月24日《现代快报》)

在维权手段与“眼球效应”结盟的今天,赠送另类锦旗,虽然另辟了维权创意的蹊径,但也是新颖而不新鲜。与其说它“给力”,倒不如说是辛酸之至。

公司加班不给钱,申诉多次未解决,双重阻力下,周力讨薪之路漫漫。大道不畅,小道飞扬,作为网民的他于是走了步妙棋,给有关部门赠送“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锦旗的用处一般是“表谢意”、“颂恩情”,“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讽刺意味立现。

显然,制作“非典型”锦旗煞费苦心,“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太温柔,要言简意赅”,而“不为人民服务”六字,恰与要求吻合。一个“不”字,既是对当地劳保监察大队不作为的辛辣嘲讽,也符合广为传播的规律———新奇简短,让人过目不忘。由此可见,周力深谙“网曝”效应,懂得“制造噱头”,希望通过招徕眼球获得声援。

无可否认,赠送“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与“叫卖判决书”、“扮阿凡达”、“煮锄吃土”无异,都是行为艺术。从中,人们甚至不难读出“恶搞”、“解构”等弦外之音。“为人民服务”的庄肃,也在否定式表达里全然消解,裹上了“戏谑”色彩。网友的围观与狂欢,或许就源于朴素标语里的丰富意蕴。说它“给力”,也跟该标语敢于揭破“伪公仆”面目休戚相关。

不过,维权创意的纷繁,从来都与权利伸张的艰难成正比。周力走上街头,打出锦旗,只是因为法律救济的乏力,维权无门,只能剑走偏锋。但是,再多的创意,也救赎不了公民被逼无奈的悲怆;再“给力”,都无以填补公权力救济缺位的无力。周力们的“投机取巧”,看似上策,实则穷途末路时的公民自救。它终究不是法治社会的常态,而你我,也总有视觉疲劳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