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网易新闻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3日,  已有 9 人推荐


导语: 11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而北大学生的一些提问却在事后引起舆论广泛讨论。事实上,因问题而引起争论并非个案,先是98年克林顿在北大的“硝烟弥漫”,再有09年奥巴马在复旦的“绵软无力”。虽说提问环节存在某些无法把控的因素,但也能从某个方面看出一个国家的现状以及心态。

 
     

场合1: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我个人认为,自从中国开放改革以来,我们对美国的文化、历史、文学已有很多了解,对美国总统也知道得很多,我们还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但美国人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却似乎没有那么多。也许他们只通过一些描写文化大革命或农村生活的电影来看中国。所以我的问题是,身为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阁下计划怎样加强我们两国人民的真正了解和尊重?[详细]

点评:看过《泰坦尼克号》就算对美国有很多了解?如果农村和文革电影不能代表中国,那《泰坦尼克号》如何代表美国?况且,强迫别人了解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行为。

 

场合2:2002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北京大学俄语系四年级学生范颖川用俄语发问:“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曾经用俄文演讲、朗诵诗歌,总统阁下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的了解如何?是否能用中文颂诗和演讲呢?”[详细]

点评:中央之国,天朝上邦的梦还没醒。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

     

场合3: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北大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您能从中国模式中学到什么?”卡梅伦答:“首先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此处有欢呼声)[详细]

点评:“你从我家的金碧辉煌中能学到点什么?”“苹果能从‘华强北路’模式中能学到什么?”

 

综述:涉及两国关系以及文化交流类的问题,几乎是每个外国首脑来中国大学演讲的必答题。除上述列举的场合之外,此类问题还出现在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详细]、2004年4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详细]、2006年10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详细]、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等首脑的演讲上[详细]。这些问题往往大而无当,问了等于没问,例如“您打算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两国交流?”,各国首脑也提不起兴趣。

 

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演讲。

 

     
 
     

场合1: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老实说,在这方面(民主和人权)我们两个国家有不少的分歧。我同时又想起了一句老话,我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应当把它当作是行动的准则,那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在。因此,美国近些年,美国当前在人权与民主等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呢?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您的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不足?(掌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马楠接着反驳克林顿说:我也不认为个人的自由会与集体自由抵触。因此,所谓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人民有权自行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和发展方式。只有那些真正尊重他人自由的人,才能了解自由的真谛。(掌声)[详细]

 

场合2: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据我所知,我们清华一位校友去年在美国就学期间被枪杀了,这种问题现在还在越演越烈。作为美国的总统,您对解决目前美国的人权状况有何打算呢?[详细]

 

点评:“我从未自欺欺人地不承认美国也有此类严重的问题。”(克林顿答语),而只有那些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配得上讨论自由。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场合3: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为什么西方领导人总是来中国给我们上课教我们如何民主?[详细]

点评:“这是演讲,这不是上课。”–卡梅伦答语

 

综述: 同样的问题每次都会出现在西方领导人的问答中,但有趣的是,如果台上站着的是非西方国家领导人,例如俄罗斯[详细]、印度[详细]等国,这个问题则几乎没有被提及过。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无法聪明,那也最好不要犯傻充愣。

 

一位清华女生向布什提问。

 

     
 
     

场合1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如果中国在夏威夷派驻海军设施,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安全条约对付美国的一个部份,美国是否会同意这种行为;美国人民是否会同意这种行为?(此处有掌声)[详细]

 

场合2: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美国是否还牢记它对13亿中国人民的承诺,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对台“三不”政策? [详细]

 

场合3: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复旦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我问一个网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来自于台湾的一位同胞,他想知道您是否支持改善两岸关系? [详细]

 

点评:老想充当一个群体的代表和代言人,这样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综述: 此类问题还出现在2004年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详细]的演讲上。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问题几乎都出自美国总统的演讲上,并且在台海局势相对紧张的阶段,出现频率较高,而近年来两岸关系趋于稳定,此类问题已经逐渐淡出。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复旦大学演讲。

     
 
     

场合1: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清华大学的“圆桌会议”

问题:您大概是我爸爸的年龄,你像我父亲一样慈祥。您能不能像您对您的孩子那样老实地告诉我们,您在伊拉克战争当中没有撒谎?[详细]

点评:伊拉克战争难道只是一个谎言那样简单?况且,难道期待他回答:我撒谎了?

 

综述: 此类问题也是学生的常见问题,例如在2006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详细],2007年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详细]以及2007年萨科奇[详细]等政要演讲中。

   
     
 
     

场合1: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段玉棋问:据我们所知,你来中国之前,在国内表示,之所以去中国,是因为它太重要了,接触是最好的压制方式,你这句话是否是为了使这次访华成行而向反对派作出的承诺?此时你站在讲台上,带着伪善的微笑,这微笑背后是否还藏着真正的、压制的初衷呢?请总统先生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此处有热烈掌声)[详细]

点评:克林顿为难了!克林顿尴尬了!我们难倒了克林顿了!?仿佛被压迫已久的人好不容易出了一口恶气。

 

场合2: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复旦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我们中国人民的理想就是在世界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请问在您的这届政府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共同构建这个世界向着文化多元化发展?[详细]

点评: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世界?这个问题与“何时能实现世界和平”无异。

 

萨尔科齐在清华演讲。

     

场合3: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复旦大学演讲并回答提问。

问题:因为您很难才能得到这个奖(诺贝尔和平奖),所以我在想您是怎么得到这个奖的?还有您的大学教育怎么样使您得到这个奖项?我们很好奇,想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校园经历,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详细]

点评:问苍天问大地,成功之道这种问题除了上帝,谁有本事回答你?

   
 

在每次问答中,他们把自己当做外交家、政客、记者、评论员或者是某个群体的神圣代表,却惟独没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学生。在每次问答中,要么充斥着自大,要么流露出自卑,或者是弱者“勇敢”的挑战甚至是挑衅,惟独缺少了睿智而平等的交流。这就是“中国的下一代领导者们”(克林顿语)在首脑面前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