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Simon Rabinovitch/Kevin Yao

路透北京11月18日电—在食品成本攀升将通胀推至两年多高位後,中国曾表示将进行价格控制,但货币收紧或可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根源.

以下是关于中国通胀来源和可能应对政策的一些问答:

**通胀失去控制了吗?**

远非如此.中国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但仍远低于2008年初水平.中国政府随後表示将通过协同收紧举措控制住价格.

中国政府现在忧虑的是价格的突发性跳涨.官员一再表示通胀将在今年年底放缓.但情况看来恰恰相反.

风险在于,如果政府被视为毫无动作的话,通胀预期可能会失控.周三公布的举措旨在化解这种想法–这反映出官方清楚民众对于食品价格普遍不满,一旦有必要政府将随时采取重要行动.

**中国还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随着当局强烈关切通胀,主张进一步紧缩货币的强硬派决策官员获得更多支持.目前为止紧缩脚步和缓,仅升息一次,且人民币缓步升值.

过去两周市场紧张的焦点集中于再次加息的可能.尽管可能再度升息,但多数分析师相信政府重点将放在抽走经济体系的现金.

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纪录高位,且仍有可能小幅上调.2011年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可能降至7万亿元人民币,低于今年的7.5万亿元目标.为了遏制进口通胀压力,中国也可能让人民币兑美元明年升值约5%.

**中国的通胀源自何处?**

中国的通胀由食品价格驱动.食品在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10月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0.1%,而非食品价格涨幅仅为1.6%.因此容易以通胀压力不是全面性的理由来消除通胀顾虑.如果这样就错了.

2007年因为猪蓝耳病导致猪肉产量急剧减少.但与当年相比,这次不存在重大的供应冲击.相反,食品价格上涨压力的主要来源和房地产市场基本一致:国内巨大的流动性.

流动性对食品价格的影响极大,因为在中国经济中,农业部门的供应紧俏,且并无过剩产能以减轻通胀.

**中国流动性的来源?**

许多中国官员指责发达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金流向新兴市场.

他们担忧美国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或许是对的,但事实是中国的过剩流动性绝对有着国内根源.

首先,虽然中国政府朝政策正常化迈进,但在控制货币增长方面行动缓慢.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月的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创纪录的放贷存在滞後影响.

其次,就热钱而言,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正常的贸易渠道,而非投机客之手.

为了压低本币汇率,中国政府印刷了大量人民币来购买外汇.贸易顺差的增长以及严格管控的汇率机制共同推动了强力扩张的基础货币.

**关于投机性资金流入和资本控制**

虽然投机性资本流入目前不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却有可能令问题加剧.

中国的资本管制非常严格,但也存在许多漏洞,因为与全球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广泛.

近来数月外汇储备的增长不能完全用贸易和投资来解释,这暗示资本流入确实在攀升.中国较美国的利差扩大,人民币升值以及火爆的地产和股票市场,均为投机者提供理由来突破中国的管制.

政府已对国内银行的对外借款行动进行打击,并将出台更多措施来补缺补漏.(完)

–编译 吴云凌/石冠兰;审校 孙茉莉/蔡美珍

路透全新邮件产品服务——“每日财经荟萃”,让您在每日清晨收到路透全球财经资讯精华和最新投资动向。请点击此处(here)开通此服务。


请看原文:
问答:中国通胀有多严重?政府将如何应对?(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