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有这样一个新闻,33年前,四川的汤婆婆在银行存了400块钱,这笔钱当时可以买下一套房子,但是她忘了取,最近取出来了,连本带息取出了835块钱。

  
汤婆婆的这笔钱,当时可以买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或50瓶茅台,而现在可以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1瓶茅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银行真黑啊。难怪林毅夫说,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汤婆婆这笔钱,也许被刘永好兄弟贷了出来,办了养鸡场,成了现在的亿万富豪家族,汤婆婆还是当年的汤婆婆。

 
 由于这件事发生涨价的时代背景下,400元在当年能干什么,让很多人陷入了“忆甜思苦”,1元钱可以治好感冒,可以买20斤小白菜,买一斤多猪肉,买7斤大米。但人们往往是选择性记忆,以那时的工资,得攒半年才能买辆红旗自行车,得好几个月才能买块上海手表,现在攒半年工资能买个便宜汽车l了,而自行车价格跟当年还是差不多。

   
不过人们对当年便宜物价的怀念,反映了对当下物价上涨的情绪,这像是被刺一针的应激反应,倒也可以理解。
   
各个媒体正在推出年度热词,我信心满满地以为“拆”会成为第一名,但民意显示,“涨”又要高票当选了。可以理解,强拆毕竟是有限的“定点拆除”,而涨价像一场大雨,均匀地洒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我对物价不太敏感,有一次走在上班路上,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蹬着三轮,迎着寒风吃力地前进,车上满堆着大白菜。一位阿姨问多少钱啊,大爷声音亢奋地回答,快去快去,五毛钱一斤!我才有些感觉到,物价对人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听说不少家里开始储存各类东西,每一次涨价的消息传来,超市就必刮一阵抢购风。难道1988年和1995年左右的大涨价又来了吗?

  
原来的涨价,组织上对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涨价比较重视,经常打压这类商品价格,政策每年都说重视农民,但政策又让农民赚不到钱。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的涨价持续时间长,且以房地产涨价为龙头,以水价、电价、油价为先锋,以农副产品为基础,全面上涨,这下老百姓和政府都吃不消了。

 
 记得年初温总理和网民聊天的时候说,“我每天要看价格表,甚至细到今天的粳米、籼米、面粉一斤多少钱,猪肉、牛肉、蔬菜,我都要看。我知道价格连着人们的生活。”“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但在年底的时候,温总理又说,买不起房子可以先租。

   
其实他说的是大实话,没有那个国家能做到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但有时候头脑一热,让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大话说出去了,再加上高价商品房遍地开花,政府卖地赚那么多钱,承诺的保障房、廉租房却总也不见踪影,也难怪老百姓发牢骚说闲话。

  
 现在有一个新词叫“退休月光族”,在物价飞涨退休金却不见涨的情况下,本来应该安享晚年的退休职工,像不少年轻人一样成了月光族,只好再出来打工干活,跟年轻人抢活干,这是挺悲惨的一件事。这件事说明,物价上涨,影响的主要是普通工薪阶层,是中低收入人群,如何缓解涨价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受到大的破坏,这应该是最让政府揪心的地方,而不是热心肠地去帮着地产商操心强拆的事。

   
物价上涨会影响到民心,于是政府压房价,压粮价,压大蒜,压绿豆。但房价压不住,三令五申都不行,原因还在自身,很多地方政府,卖地收钱征税,实际担任了房地产销售的合伙人,有的市长还亲自推销楼盘,压房价的阻力会有多大不言而喻。一项政策能否实行,取决于它是否侵害了利益阶层的利益。油价也不好压,明面上垄断国企要听有关部门的,但垄断国企太大了,太重要了,有时就成了恶仆,可以撒泼耍赖放刁,你能奈它何?于是最后受到真正打压的往往是农副产品,农民不是利益阶层,他们是弱势阶层,也没有自己的代言人。

  
但这样对农民公平吗?真正卖生活资料的是工人和农民,农产品的价格是一贯被压低的,涨价冲动只不过是要涨到它应有的位置,但总是被压下去,说是为保证城镇市民生活水平稳定,那种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谁又给来稳定呢?

  
其实,人们对涨价的愤怒,不应该把怒火指向那些可怜的蒜头,造成你真正生活困难的,并不是街头的物价上涨,而是你的收入实际上没有增加,是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些人通过控制资源变得太过有钱,是垄断企业因管理成本太高,把成本转嫁到了市民头上,是教育、医疗严重缺少保障,是人们对自己未来的恐慌。这就像《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后的凶手是,13个人,每人在死者身上扎了一刀,这是一次集体作案,凶手他不是一个人。

   这是不懂经济学的人,对当下物价的一点外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