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钟琴

1

这是一个围观时代。

一个新闻事件,往往引来众人围观。

而新闻事件似乎都是个体事件,虽引起众人的兴趣,成为舆论的热点,但并不足以令围观者感同身受、唇亡齿寒。等新事件出现,围观者便一哄而散,赶去围观下一个热点。

2

忘了在哪本史书上看到的,某个权奸欲陷害忠良,其手下有顾虑,劝谏说,那人有忠直之名,害之难以服众,况且也得顾忌青史怎么记载。不料权臣微微一笑,说:“无非天下冤之。”

二十四史“列传”中,“天下冤之”的事例还真不少,如薛道衡、刘晏、岳飞、于谦、袁崇焕……史家在写到他们含冤被杀后,都会加上一笔:“天下冤之。”

天下冤之,有用吗?

或许,在忠良们家破人亡若干年后,朝廷为他们平反了,迟到的正义终于来临。然而,他们的生命已被剥夺,他们的事业已被葬送,这迟到的正义还有何用?

“天下冤之”,不过是天下人含泪围观而已,奈何奈何!

3

只要还在乎一点点脸面,被人围观总不太爽。

特别是自诩伟光正者,被观众们赞扬、欢呼惯了,更不习惯被人冷嘲热讽地围观。所以,被围观者总要千方百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惜混淆是非、弄虚作假、封堵舆论、欺上瞒下。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婊子立牌坊也是好事,说明还没有沦落到彻底不要脸的地步。
等权要们修炼到能够微笑着说出“无非天下冤之”的时候,围观者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几片浮云。

4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孔子眼中,一个国家要有食物、军队和人民的信任。这三者哪一项最重要呢?是人民的信任。当人民不信任的时候,国尚能立乎?

围观,无疑是人民不信任的表现。

人民缺乏有效制约权力的权力,没有选票没有枪,遇到不平之事,也只能围观了。

无论你解释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P民们就是不相信。不相信,故围观。

5

清末重臣张之洞病笃,摄政王载沣前去探望。张之洞对当时的局势深以为忧,载沣却不以为然,淡然道:“不怕,有兵在!”

不料,一年多后,武昌革命爆发,率先发难者的正是载沣的兵——清朝武昌新军,导炎索是川、鄂人民的“保路运动”。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两个月间,有十五省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在袁世凯的指使下,正在武汉与革命军交战的段祺瑞联合前线46名清军将领联名通电迫使清帝退位。

足兵,靠得住吗?

6

一百年前(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民营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却赖着不还股东们的股金,由此引起参股人民的激烈反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看来,当个体事件与大多数人无关之时,人们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也只是围观而已。而当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受到侵害之时,中国人民从来就不缺乏反抗的勇气!

7

对于每个个体悲剧,无非天下冤之。当一项侵犯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出台之时,或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即将在全国范围展开的房产税,貌似符合条件。

房产税前景不明之时,大家都在围观,甚至有些人还以为这是可以抑制房价的好事。当大多数人发现,他们每月不得不为省吃节用、负债累累买下的只有不到七十年产权的住房,而额外再交一大笔费用的时候,围观很可能会变成围攻。

强拆,总还有些补偿;而强征,则是赤裸裸的掠夺。所以我说:且看房产税大戏如何开场!

8

《南方周末》曾发表评论说:“围观改变中国。”但我认为,总是在围观、仅仅是围观,肯定不会从实质上改变什么。

围观,也许令人愤怒,但也会令人麻木。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围观啊围观,不在围观中爆发,就在围观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