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现代快报的专栏,勿转。

 

  
和同事们一起KTV,七零后和八零后分成两个阵营互相飙歌,你来一曲《再回首》,我来一个《青花瓷》,你刚抬出郑智化,我就对之以苏打绿。直到《老男孩》的画面浮现,所有人开始合唱,“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那两个老男人,就这么粗粝地打动了一群人,眼睛里还闪动着晶莹的小东西。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艺术吧。
  
有人说了一句,老男孩怎么没上春晚?试想在金碧辉煌的春晚舞台,两个老男人舞着红绸子抱着吉他嘶吼,满脸油汗,还不争气地掉两滴老泪,那场面,绝对不春晚。

  
我知道这一次央视春晚要贴近老百姓,“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草根艺术人将登上春晚,他们要借此摆脱底层的命运。我为那两个裸着上身呷着啤酒叼着香烟的家伙高兴,但心里也在打鼓,穿上漂亮的演出服的他们,烟熏火燎的嗓子开始变得湿润,还能打动人们吗?我知道我这样太矫情,通过春晚改变自己贫困的人生,比什么都来得重要,我没有权利要求他们继续“原生态”。但是,即使有了他们,我还是不想看春晚。

  
在宿舍里唱歌,能打动人心,这是艺术,在大舞台上表演,也许不能触动我们,这是不是艺术?我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就像面对苏紫紫,我好像也失去了判断的力量。

  
苏紫紫通过裸体迅速走红,她的身世,她的强拆故事,她面对镜头的坦率,成为很多人支持她的理由。其实有时候,人们在支持一个自己想象的理由,如脱一定是个性解放,被强拆就必须支持,大学生如此必反抗世俗偏见。所以,苏紫紫是如此争议,她一定会走红,连她所在的大学都不敢表示质疑。

  
但质疑是检验一切的手段,苏紫紫开始被人们怀疑经历造价,她背后的炒作团队开始浮现。学者肖鹰响亮地指出,支持苏紫紫行使自己的权利,但她的脱衣真的不是艺术,因为不能给人以美感,也完全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他说出了我想说但不敢说的话,我有一些难以克服成见,如相信贫穷的人具有美德,曾被强拆的人应该被同情,我看不惯的很可能是因为我老了,等等。好吧我说,我认为苏紫紫的作品真的不是艺术,她一点都不能打动我,她甚至不如芙蓉姐姐有讨论的价值。 
《新少林寺》开始公映了。在《非诚勿扰2》大量植入,《金婚风雨情》有声植入之后,果然有影片更进了一步,《新少林寺》整部影片就是一个植入广告,这一点它可跟电影《康定情歌》相媲美。地方政府或者机构出钱,拍片子或电视剧,让它成为一个景点、一个地方的宣传广告,这可能开拓了广告业的新领域,但对影视艺术是个不小的冒犯。钱,已经漫到脖子了,导演们怎能不窒息?

   这样的片子,绝对不是艺术。
  
奥斯卡外语片正在筛选中,不过已经可以知道,华语电影全部出局,《唐山大地震》《岁月神偷》《艋舺》无一幸免。冯小刚说:我早说过…..对自己的电影是什么成色心里有数,其实我也早知道。

  
还是有一些让我喜欢的,张学友在五棵松篮球馆开演唱会,返场的时候对不年轻的歌迷们唱起“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让台下的人泪飞顿作倾盆雨。王菲在台北小巨蛋放声,《又见炊烟》时俏皮地跳起了舞蹈,让歌迷们惊喜并且莞尔。虽然不在现场,但我一直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他们的歌,想自己的事,也许还会唏嘘一下青春。

  
我爱这样的艺术,但他们都已经是过去的时间,我承认我老了,打动不了我的,很多当然是艺术,但是,别怪老夫发狂,当下这个时代制造的玩意儿,还真是相当不够来劲。

  潘采夫
  
 

要翻墙? 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