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神圣性和上帝的虚幻性—答客难

 

或曰:“儒家道德属于世俗伦理道德范畴,正宗有神论宗教道德属于神圣道德领域,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强大约束力达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程度,故虔诚的有神宗教信徒的道德水准要远远高于世俗伦理道德信奉者。”云云。(跟于东海文章后)

 

东海答:认为儒家仅仅“属于世俗伦理道德范畴”,是世人对儒家的一大误会,也是某些宗教人士用来歪曲、贬低儒家的一大理由。

 

殊不知“世俗伦理道德”仅仅是良知在世俗层面的作用而已。儒家道德(良知仁性)既有世俗性社会性政治性真实性,又有超越性宗教性神秘性和神圣性,是形而下与形而上圆满统一。

 

易经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等等,都是对良知仁性(良知仁性,同义复词)神秘性和神圣性的形容。良知可言、可思、可议,到了究竟处,又有不可言诠不可思议之妙。

 

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又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的一点灵明。”(《王阳明全集》)

 

这样的良知,岂区区“世俗伦理道德”可以“范畴”之?

 

良知,就是生命之本质、之真相、之本来面目。儒佛道都是关于心性的学说,都有助于明心见性把握真相。尤其是儒家,对心性认知特别全面、证悟特别圆满。良知信仰高于真如信仰和太极信仰,更高于上帝信仰。

 

良知形下形上不二,下学可以上达,虽有不可言诠不可思议之妙,却人人皆备,至真至实,可信可解,可行可证,良知信仰是建立在理解、实践、解悟乃至证悟的基础上的,故一旦树立起来,就能真正虔诚。一般君子或仍难免有动摇、退步的可能,圣贤的道德则是永不退转的。

 

雷蒙斯有句名言:通过真相的道路是不可逆转的。一个人一旦接触到指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情况,就再也不会被假相和谎言所欺。同样,一个人一旦解悟生命的真相,就再也不会作欲望的奴隶和物质的奴隶,再也不会被外在内在的种种假相所欺,再也不会被古今中外各种异端外道歪理邪说所惑。

 

不论就中国还是全球而言,自古以来儒家群体的智慧道德水准远远高于其它群体(民国以后,儒家寥寥已不成群体,“解放”以后,儒者更成凤毛麟角,仅熊十力、梁漱溟个别人在。

 

与良知信仰即心即神、天人合一完全不同,上帝信仰心外拜神,天人割裂,既不如实也不如理。牟宗三名儒教为“盈教”、“圆教”,名耶教为“离教”。他说:

 


“西方基督教的文化系统是支解破裂的,吾亦曾名基督教为离教。他们所想的‘神之城’是与人间不相干的。神与人对立远隔而不相即。他们个人的宗教热情是蜷伏于神前表现其对于神之向上追求与仰望,而不能体神之德于自己之心性中,即不能于人心见天德。”(《道家的道化的治道》)

 

另外,上帝是原始蒙昧主义的产物,是完全悬空虚构的东西,用佛教的话说,叫“遍计所起色”,即幻觉所产生的虚妄无实的色法,或意识的虚妄分别。

 

外境本来没有此物,但在语言或思想上认为有,例如龟毛、兔角、空华、水月,幻觉上的幻听、幻视、梦境等。西方的上帝就是诸如此类的东西,何神圣之有?作为信仰之物,无论怎样神秘,真实性至关重要,否则,无论怎么信怎么虔诚,注定只能是一种迷信盲信和自欺自慰。2011-1-16东海儒者余樟法

首发儒学联合论坛学术厅http://www.yuandao.com/index.asp?boardid=2

 

要翻墙? 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