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
25日人社部介绍称截至去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011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有660万。

 

    
在就业环境与就业秩序都不甚理想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90.7%就业,有没有“被就业”的情况?有没有人“零工资”或“低工资”就业?有没有为了完成任务,签订“假合同”的情况?在网上,不少人纷纷“晒”起高校“就业经历”。

 

如果“啃老”算“家庭就业”,就业率肯定更高。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这里的年轻人应该包括应届与历届高校毕业生。啃老,总得在家里做点小家务什么的吧?“孩子,家里酱油没有了,去打酱油”,这也算是给父母“打工”,然后换来衣食无忧,当然还有零花钱,这理应算是一种“家庭就业”。如果把这一部分也统计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里,就业率估计还会提升几个百分点。

 

如果是货真价实的就业率,说明一系列就业政策与措施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喜。如果是注水的就业率,数字背后则有可能存在着未就业、被就业、假就业的现象,堪忧!

 

据报道,有人认为虚高的就业率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为虚高的就业率会延误社会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时机。那么,相关部门能否详细地公布一下就业率统计的过程,尤其是细节——是直接将各个高校自己统计的就业率拿来加加减减,还是亲自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统计?

 

数据不能“逗你玩”,尤其像就业率这样的民生数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最基础的民生。准确的就业率,是就业的“晴雨表”,是民生的“晴雨表”,也是生计和尊严的“晴雨表”。同时,唯有准确的就业率,才能给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更多翻墙方式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fanqiangyakexi1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