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颂华

香港观察

埃及发生暴力冲突

埃及示威活动发生暴力冲突

由何家争产到车公签文,由贺岁烟花到游客度岁被殴,香港传媒秉承大娱乐家的精神,新春期间照常娱乐大众。头条新闻不是喜气洋洋就是尽八挂之娱,但震撼全球的北非和中东变天,极其量只能放在国际版上,而所报的几乎全是译电。即便有人把今日埃及局势与当年六四天安门事件相比,即便香港人有强烈的六四情意结,即便香港已是中国土地上新闻信息最自由的地方,但从香港传媒处理埃及政局的手法,我们不能不去问:埃及对香港来说是否真的太遥远?

对国际局势后知后觉

过去一星期,当全球传媒目光都聚焦在埃及,你只要翻开任何一份香港报章,都不能避免作出以下结论:香港传媒最关心的,是其报导能否取悦读者,多于新闻的重要性。连号称公信力第一的大报也宁愿投放资源去搞「赌王争产」电子书,与娱乐八挂杂志去争一日长短,你不能不为此感到纳闷。就算传媒也有跟进埃及局势,但报导都只流于关注当地有没有华人死伤、侨胞的生意有没有受影响、滞留埃及的港人能否安全返港、港府为何迟迟不发出外游警告等等。当然质问港府为何不派包机接回港人,最后要中央政府出手打救,都是少不了的重点话题。

传媒高层为了保证收视而牺牲独立思考,埃及的紧张局面被香港的歌舞升平吹得几乎烟消云散。基于财政考虑,即使前线记者如何为局势摩拳擦掌,却没有香港传媒愿意派员前往当地采访。编辑满足于找一两名当地华人采访,就当是营造了「华人观点」。报导因此流于表面,实属无可避免。

如此「打造」新闻,当然无助华文世界认识这场自去年维基解密所激发的「中东波」。当香港埋首于四房家产的分配,这政治风云已从突尼斯,一直蔓延至埃及、约旦、也门。本来号称国际大都会的香港,是最有条件就此事提出「华人观点」的报导。可是,就算是「维基解密」的风波,本地传媒最关注的,莫过于美国外交官如何打小报告,或是私下失言等政治趣闻和秘闻,而非这些密电正在如何改变世界。

香港传媒一直都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只要新闻当中没有涉及华人或对华政策,就可以不用亲身采访,只用外电来交差。因此,大众只能被迫接收西方的观点,并以西方的利益来衡量时局。亲中传媒看似与主流传媒有所不同,它们在埃及政局动荡一事上,痛斥美国一直扶植穆巴拉克政权,又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就埃及总统是否下台出尔反尔。说到底,亲中传媒都只不过借此来推销「美国的普世价值是动乱的根源」,顺道宣扬「大国正和平堀起」的福音。

失去国际视野的香港

「缺乏国际视野的经济动物」是香港人仅余能够成功过度的特质。回归前香港还可作为西方认识中国的观望台,回归后香港的一切外交事务由中央包办。当连谈及「次主权」(去年因菲律宾人质事件而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也被看成为潘多拉的盒子,香港对外接洽就得与中央同一口径,事事靠阿爷出手。从近来的包机事件可见,港人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和应对,要不是无从入手,就是束手无策,与国际形势脱节。

同时,中港两地传媒,合力凝造大国已成功堀起,对世界影响力无远弗届的形象。中国在阿非拉地区的影响力之大,其报导频繁的次数已不再是新闻。但今天中国在埃及以至中东波之中,都只能被动地表示关注和强调稳定,而真正的推手,仍然是美国--无论是政府的斡旋以及态度,抑或google和twitter如何帮助当地民众突破网络封锁,都彰显美国的软实力及其如何真正影响当地局势。

当然,香港人仍然可以为祖国的包机而感激流涕,也可以陶醉在新闻如何报导国家以经济实力在外交上「广结善缘」的欢呼声。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角色也真越来越吃重。但如果香港人以为,可以把有关国际关系和局势的思考,交托给祖国就高枕无忧,甚至变成事不关已,那我们就不得不为这个曾经在国际舞台上风光过的都会忧心忡忡。

北京也许不希望看到茉莉花革命的余波来到自己的土地,但在全球一体化、信息无疆界的大趋势下,北非的政治运动势必在全球泛起涟漪。信息自由流通是香港既有的优势,亦因此最适合成为大中华地区认识世界潮流的窗户。香港在回归后渐次褪色,正正反映了我们在急不及待成为「中国人」时失去了本来的特殊身份;昔日香港助西方认识中国形势,但今天如果我们不比内地众多城市掌握更多国际形势,而甘于随波逐流,恐怕这个亚洲国际都会,与一条小渔村相去不远矣。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你的意见反馈:

你的联络资料:
姓名:

国家、城鎮:

电邮地址: *

电话:

你的信息:
你的信息
*

总字数不超过300字:0

免责声明

我愿意让网络制作人员与我联络


更多翻墙方式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CDTcaonima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