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梧桐,梧桐,我爱你

【另一面】梧桐,梧桐,我爱你

[网易另一面]  梧桐  梧桐  我爱你

导语:南京“梧桐让路”之争近期持续引发关注,为保护这些梧桐不因修建地铁而迁移,南京市民乃至全国网友发起一场“保卫战”。民国时期就栽下2万多棵,梧桐却在后来的建设大潮中屡成“牺牲品”。到如今减少至不足3000棵,南京人已无法失去更多。

民国时期的行道树

纪念孙中山,南京种下2万棵法国梧桐

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种下了第一棵法国梧桐树,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历史。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运抵南京,运抵中山陵的途中所经道路,被分别命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大道。在选择行道树的问题上,时任南京第一任市长的刘纪文拍板,法国梧桐树被定为行道树,在南京陆续种下的2万棵法国梧桐中,中山东路是左右共六排,其它路则是四排。解放后,刘伯承首任市长,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在南京。

“首都计划”规定林荫道占全城面积14%

国民政府1927年定都南京后,发布首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首都计划》,引进“林荫大道”等新的概念和内容。设计者们希望通过干道两旁大量的梧桐树,衬托出南京城的美好。除了在寻常街道两侧种植梧桐树,还专门设计了两条主要的林荫道,一条沿秦淮河迤逦而下,一条则沿着城内侧而建。在城市设计中,公园与林荫道占据全城面积的14%,整个南京城像是巨大的公园。

南京人记忆里的梧桐

绿荫遮阳,三伏天出门不打伞

上世纪80年代,南京第一轮城市改造以前,道路两旁是一溜排的法国梧桐。茂密的树枝遮天蔽日,烈日下不用遮阳伞,中小雨天里不用打雨伞。没有电扇和空调的年代,虽然是“三大火炉”之一,南京夏天街头的绿荫葱茏形成了大面积避暑空间。调查表明,盛夏林阴大道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射下的地方低四到五度。“大树底下好乘凉”,南京人体会最深刻。

朝夕相对,从小到大的朋友

“站在梧桐树下看金陵饭店,看得帽子要掉了。”这是许多南京人熟知的俗语,除了说出当年金陵饭店之高耸,也将门前老梧桐树定格在历史中。南京人周娴的记忆里,梧桐树荫浓密,偶尔才会漏下来一两粒光斑,年幼的她常常伸手去接。当年小学操场上最东面的一棵梧桐,树身上蓝底白字的铁皮牌写着“古树名木,悬铃木,南京001”,南京第一古桐让她很是骄傲。孩子们在作文里写这棵树,体育课上手拉手围住这棵树。她说,梧桐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根本就是一代又一代南京人人生记忆中的一部分。

为保护梧桐发起的各种活动中,80后年轻人表现尤为活跃,MIC PASS录制歌曲表达心声,“活了22年从来没有这么难过,从绿的变成灰的让我失魂落魄……”老人们更有着说不出的悲哀,“从小时候大树就在了,连南京大屠杀也没伤了大树的性命,在自己去世前眼见大树倒下,将自已生命一部分也带去了。”

大改造,旧城繁华难在

金陵古城面积“缩水”至2%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持续多年的旧城改造,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严重破坏。至2003年,政府统计90%的南京老城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等5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历史院落。16位专家联名发出《关于保留南京历史旧城区的紧急呼吁》,温家宝总理做出批示,但南门老街一带的拆迁依然没有停止。

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内扬起拆迁尘土。29位专家联合签署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 的信函惊呼:“金陵古城危矣!”温家宝再度做出批示并派调查组赴宁,拆迁后来才被明确叫停。此时,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剩不到100万平方米,尚不到50平方公里老城总面积的2%。

十大变化最大城市,南京列第七

2000年以来,南京拉开建设高潮,城区面积一再突破,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多。测绘工作人员称,南京地图 的更新频率从以前的每两年或一年更新一次,到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季度就要更新一次。美国《福布斯》杂志当年评选出中国10大变化最大的城市,南京位列第7名,被描述成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

梧桐在城市变迁中首先“牺牲”

争夺20年,民国梧桐留下的少砍伐的多

进入90年代以来,南京车量激增,车行道开始不够用。1993年前后,政府将中山南路的四排大树砍成两排,接下来中央路与中山北路的四排大树也被砍掉两排,快车道得以抢得行人道增至六车道,民国大树就此被砍去了三千多棵,

沪宁高速公路从中山门进城,南京东郊砍去了城门口大树,从中山东路至中山陵的百年绿树陵道被硬生生中断。当民国大树最多最阔的中山东路要砍树时,南京市民行动起来抵制,建设部派专员调查。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原定砍四排的树砍两排,约200棵大树幸存了下来。1999年,市民举报瞻园路上17棵比民国大树年龄还大的梧桐要遭砍伐,8名教授连夜向人民日报记者发表签名书,第二日市长拍板后大树才得以保留。

施工错挖、水泥封树根导致梧桐枯死

南京绿化条例出台前,各区自行砍树是常事,而且是大面积的,除了民国大树,各条路的树许多只要挡住大厦就可能死于非命。市政施工时,挖走树根周围泥土的同时也将树根斩断,用水泥将树根周围封严实,导致古桐枯死的事故时有发生。2000年9月,太阳宫水上乐园私自砍去20棵玄武湖边的民国大树,理由是影响顾客看湖视线。

梧桐并不是非挖不可

“让路”迁移存活率不到2成

每次道路拓宽,梧桐总是难逃“搬家”的命运,或是被移到城外不知所终,或是被不到胳膊细的小树苗取而代之。直到今天,每年仍有上千棵大树遭遇“被拆迁”。专家学者形容这样的绿化是移走“研究生”,种下“小学生”。2006年,为建地铁二号线,南京迁走了汉中路和中山东路上近200棵法国梧桐,当时政府承诺迁移后成活率为80%。但有记者调查称,移植至白下区苗圃的83棵梧桐树,死亡率达82%,存活率仅18%。

先例在前,文物和地铁或可兼得

南京市政府称,这次砍伐是为了建设地铁三号线不得已而为之。但很快有网友提出质疑,北京地铁全长4公里的1标段直径线,中途要途经包括前门箭楼地基等国家级保护文物,采用盾构施工法,不仅保证路面正常交通不受施工干扰,也保护了行道树以及地下管线和前门箭楼地基。南京地铁一号线南京站工程采用的也是暗挖法施工。南京地铁3号线仅是为了达成2014年青奥会前竣工的目标,赶工期、省开支才出现明挖老梧桐树的情况。

结语:从民国初年守到现在,老梧桐给这个城市的是历史,是生机,也是刻入南京人记忆深入的情感。梧桐树的“去留”或许并不触及现行任何法律,但南京人热爱这些梧桐树的情感,就是治理这座城市时必须遵循的自然法或习俗法。

(出品:网易新闻另一面 编辑:鲁欣)

[详细]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ziyouhulianwang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