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农村结构主要指组织和经济结构,其主要框架分别为土地和宗族(也叫门房)。传统上,宗族和土地是农村的两个主要要素,前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后者在各种事务上发挥的组织作用保证了农村的正常运转。近二十年来,确切的说是近十年来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农村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民得以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

最近十年,在国家利好政策、市场化等的正向影响下,农村的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体现为机械尤其是大型机械的大量使用、良种的推广、化肥的大量使用并代替了有机肥、农药代替了手工的田间管理、水利设施的建设等。这些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在减轻了繁重的农活的同时提高了粮食产量,收入也有所提高。

由此产生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活和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在祖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同时也为江浙等相对发达省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北京等地提供了充足的建筑工人。工业和农业表现出了双向有益互动。

土地在最近几年的收益逐渐增加,但是相比于外出打工却处于弱势,而且耕耘土地仍然需要付出许多体力劳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打工,为此不惜将土地转让给他人耕种甚至直接荒弃。现在除了春节和农忙时节,在村子里基本上找不到青壮年。留在农村的基本上只要有可能也都在努力赚钱,建筑、养殖、小手工活都是选择项。

进城打工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增加:这是最直观的一点。外出打工在十年之前基本不是大多数人愿意考虑的,在外闯荡的基本是捡破烂(不排除偶尔的偷盗行为)、收破烂、做保安,从事其他职业的很少,基本上走出农村的出只有上大学和当兵提干。到现在情形完全不同,到处都有村民的踪迹,进厂、进公司、当摊贩、建筑工地打工甚至有人做到项目经理、做生意、办厂……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大多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有两人在外打工的家庭每年至少可以有两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带回家乡,多到十万以上的也已不是个案。当然,年轻人中男孩子是基本不会剩下多少钱的,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后农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子里最低造价十六七万的两层楼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村村通的水泥路使雨天出行不再是大问题,人们的代步工具也由自行车普遍变成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春节时越来越多的挂江浙牌照的汽车使不太宽的公路变得有些拥挤,大多的喜事例如结婚之类基本都选在春节前后,再加上春节回家过年的人们,这使得春节前后的农村物价甚至远高于城市,许多蔬菜肉类的价格在那段时间直接翻倍。

农村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向城里人靠拢的趋势,自来水、太阳能、电冰箱、洗衣机、有线电视已经在大规模使用,日常用品不再只是选用便宜的,假冒伪劣商品越来越少,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收入增加了开销也变得越来越大,人情来往红白喜事出礼的开销正在成为几乎每个家庭的负担。

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城市中打工的村民们慢慢接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从言行举止、衣着装束甚至是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影响。这些影响在长久来看应该是正向影响比较多,人们变得更加文明、礼貌。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其实还有留守老人,有时候留在家里的只有一个或者两个老人,带着上学的小孩子。这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有些在外面赚了钱的父母花许多钱把小孩放在县城的寄宿学校里,除了打打电话就只是给钱,在小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小孩子就成了问题少年。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整个村子就缺少了很大的生气,如少了主心骨,没有安全感。当然,人们也在适应这个状况,若干家相好的家庭妇女们就在平日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

人们在外打工有时会直接受到伤害,我们村有在外出车祸死亡的,有在建筑工地暴毙的(本身身体不很好),有室外装修高空坠落死亡的(我20岁的堂弟),有在南方不小心掉入粪坑死亡的,有人因为盗窃被判入狱,受伤得病的则更多。他们每个人的都背后受难的都是一个家庭。

小结:只要有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可以多赚钱的事情,哪怕很辛苦,哪怕终年没有节假日,哪怕远离家乡,哪怕和亲人分离。相比于我刚记事时有人因为吵架去自杀,有人因为被偷了一些东西自杀,有人因为找不到媳妇自杀,现在真的是好了很多,因为那些人想不开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忍受不了贫困而绝望,到现在至少我们解决了温饱和基本支出问题,正在解决房子和属于我们的车子、子女的高质量教育问题。只有那些有了生活保障的人才会谈笑间嘲笑肉食者鄙。只要相信不努力不得食,人们每天就只会关心收入和物价而不会没事去扯什么民主自由。

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削弱了宗族的作用

宗族(也叫门房)在村里的事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门房里的人们关系天然的亲近,在各种大事情例如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时就体现为一个整体,由辈分最高年龄比较大又有经验的人作为知事,指挥整个门房的人运作起来,去具体操办。

在人们活动范围较小的以前,第一次见面又同属于同一人亲戚的异姓两人寒暄之后在酒桌上肯定会叙辈分,因为两人可能还有别的共同的亲戚,最后选择相对都是比较近的亲戚排定辈分,排定了的辈分就方便了以后的继续交往。因此,在农村年龄差不多但是差辈分的很平常,年龄大反而辈分小的也很常见。不同辈分的人在交往时说话口气和分量是不同的,有时长辈让着晚辈,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晚辈尊重长辈。

到我的父辈时,人们开始普遍接受教育,同村或者邻村的孩子们开始成为同学,而同学关系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再加上受教育和观念转变的缘故,人们受辈分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弱,大家开始以同学,后来以朋友相称,同学和朋友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再往后,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增高,同一个乡镇的初中同学,同一个县的高中同学逐渐多了起来,一个人就可能会有许多同学和朋友,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同一个村子或者邻村的同姓门房里。

因此,近些年在操办事情时,人们,尤其是小门房的年轻人们直接请了许多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来帮忙。许多忌讳和规矩都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化和弱化。

农村的另一个现象是以前的繁琐规矩礼仪和一些传统正在被淡化,熟悉和在意这些规矩礼仪的老年人正在逐渐老去,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越来越不在乎这些,基本上是怎么方便怎么容易操作怎么来。当然,随着就传统的逐渐消逝,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年轻人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贫穷正在慢慢的远离这片土地。

总结:当我试着去展望未来时,我感到有些迷茫,我看不清前路是通往光明还是黑暗,我愿意相信是通往光明前程的,现实似乎也正是如此,但是每当我想起身边熟悉的人因此所受到的伤害时心里就不禁黯然。也许这就是我和许多想摆脱贫困的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想,去衡量前途将如何并不是不可能,现在路已经向大家张开,再走回头路几乎不可能,人们也不会答应,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胡总说最愁的是每年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国内已有的市场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欲望强烈的人们的需求,开放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不仅放资本进来,也放资本和人力出去闯荡。我以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稳定和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民主自由和政治改革。

相关日志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gongminshehui1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