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障房建设到底是一场乌托邦运动,还是基于事实的民生壮举,将在未来两三年受到考验

  没有人否认房地产调控与建设保障房的重要性,同样重要的是保障房的资金来源与公平分配。

  房地产调控正在聚集一批反对派力量,中国保障房建设到底是一场乌托邦运动,还是基于事实的民生壮举,将在未来两三年受到考验。

  房地产市场地动山摇,成交量大幅下挫与土地流拍让地方政府如坐针毡,今年地方政府将面对巨大的财务负担。据报道,一些地方官员对房地产调控啧有烦言。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委书记唐志国表示,现在财政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事权承担多,责任较大,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市长坦言:“不靠卖地,还能靠什么?!”上述报道与笔者所见所闻一致,许多地方政府在为今明两年的收入来源发愁,他们愤愤不平,认为中央政府拿走了他们的饭碗,却没有给他们面包。

  地方力量只是抵抗房地产调控的诸多力量之一,其他的抵抗力量包括习惯了厚利的开发商、尚未退出的投资者,甚至包括某些保障房的保障群体本身。

  将上述反对与恐慌全部视作既得利益阶层的哀鸣,并不公平,中国房地产依赖症后的剥离术十分艰难,一纸蓝图与一个宏伟目标并非确保目标实现的手段。在调控过程中,既牵涉到中央与地方责权利的分配,也涉及调控深入到市场的哪个部分,厘清市场与行政边界,才能让行政调控止于所当止、行于所当行。

  一连串的问题包括:如何筹集众多的资金用于保障房等民生项目,银行与实体经济的风险如何规避,如何确保多数保障性住房不被寻租者与资产者获得。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房地产调控获得民意支持础;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实体经济下行、通胀上升、保障房寻租加剧,将使房地产调控功亏一篑。

  只有效率与公平可以解决不满与恐慌。

  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仅仅依靠拨款,中国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是无法完成的。3600万套的保障房大约需要4万亿左右的资金,而从2011年筹集的资金数量来估算,5年总体资金缺口大约在3万亿元左右,相当于我国2010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的36%,是2011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民生支出的3倍(2011年实际支出安排10509.92亿元),与2010年全国土地收入大致相当,总而言之,这是个几乎无法完成的资金规模。

  筹集资金,无外乎开源与节流。所谓开源,即增加税源开征税收;所谓节流,即改革行政架构,降低政府行政支出。我国的税负负担全球领先,继续对实体经济征税是自杀之举,在温州等地已经出现金融体系崩溃的前兆,在中国市场信用最发达的地区,卷包而走的民间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温州上万家的地下钱庄资金链受到冲击,因为他们赖以为生的实体经济急速下行,根本无法支付年息30%左右的融资成本。

  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是必要的,同时要扩大增值税留存在地方的比例。中央向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在增加,2010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2349.63亿元,增长13.3%,但转移支付有严格的限定,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多,效率不高。与其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还不如把这部分税收收入直接留在地方政府。也许有人会担心地方政府挪用,但我们必须清楚,转移支付的使用最终仍由地方政府操作,如果我们不相信法律能够制约地方政府,那么,更不应该相信法律能够制约中央政府。

  根据房地产市场历年土地收入,以及地方财政状况,保障房的数量可能需要降低一半以上。也许这会丧失让人振奋的蓝图,却有实事求是的美德,否则,一些地方政府将以其他手段忽悠社会,比如在保障房中使拆迁房占比提升到一半以上,在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制造出另一批需要保障的群体,无法形成保障房增量。表面上保障房数量节节上升,实际上全都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

  1800万套保障性住房落实到位,以每户4口人计,可以解决7200万人的居住难题,如果切实分配到需要保障的人的头上,同样是个了不起的工程。

  正因为支持保障房建设,支持政府恢复商品房与保障房的双轨制,更需要实事求是,让事情办成,以免用形象泡沫取代业已形成的房地产泡沫,使房地产调控的反对者们,用以往垄断体制下虚无的房地产市场攻击民生工程。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fanqiangyakexi1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