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主義揭櫫人道干預原則 .陳之嶽
面對反戰聲浪,奧巴馬在國防大學發表全國演說,揭櫫以人道干預為主軸的「奧巴馬主義」,強調是為了防止卡扎菲屠戮人民而不得已進行軍事行動,但不以改變政權為目標,避免重蹈伊戰覆轍。


以飛彈和戰機介入利比亞內亂而飽受國內反戰派抨擊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三月二十八日晚上在華府近郊麥克奈爾堡國防大學發表近三十分鐘的演說,為其軍事干預利比亞而辯護,並揭櫫了以「人道干預」為主軸的「奧巴馬主義」(Obama Doctrine)。奧巴馬強調,美國是為了要防止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屠戮人民,而對利比亞政府進行軍事制裁,以加速卡扎菲放棄權力。奧巴馬指控卡扎菲是個「暴君」(tyrant),他表示卡扎菲也許不會很快下台,但已遭美國凍結的三百三十億美元資產將由美國保管,直至卡扎菲垮台後,再交還利比亞人民建設家園。

奧巴馬並透露,美國將於三月三十日把軍事指揮權正式移交給北約盟軍,美軍今後只擔任支援角色,如此將可大量減輕美軍和美國納稅人的負擔。二零零八年大選時曾多次批評布殊總統侵略伊拉克的奧巴馬,在演說中亦強調,美國雖希望卡扎菲盡速下台,但不會在利比亞追求「改變政權」的政策,亦即美國絕不重蹈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覆轍,他說那是一項得不償失的政策。

美國一些評論家把奧巴馬的演說歸納成「奧巴馬主義」,其重點包括:一,只有在美國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脅時,美國才會片面出兵;二,與美國利益沒有直接關係的地區如發生動亂,美國將和盟邦一起採取軍事行動,而不會單獨動武;三,美國將會採取「人道干預」的軍事行動以防止人民被屠殺,而不是等到血腥事件發生後才行動;四,美國絕不會對任何國家進行「改變政權」的做法。

奧巴馬說,美國如未出動戰機和發射飛彈制裁卡扎菲軍隊,則利比亞人民將遭到大屠殺,尤其是揭竿而起的利比亞第二大城班加西有七十萬人口,將面臨屠城的大危機。奧巴馬說,美國不能見死不救,「這不是美國精神」。但奧巴馬的演說顯然仍未能平息主戰派和反戰派人士的辯論。主戰派認為奧巴馬行動太慢,猶豫不決,而失去先行摧毀卡扎菲軍力的良機。也就是說,美國早就應該片面宣布非航區(禁飛區)以爭取時間炸毀卡扎菲的坦克與防空設施。主戰派亦不滿奧巴馬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北約,更不滿美軍退居支援任務的配角地位。一位保守派人士聽到美軍將被法國指揮時,不禁怒火中燒。

民主黨女將也主戰

此次美國政界和媒體辯論利比亞戰事,出現了一種奇特現象。主戰派中包括共和黨保守派的二零零八年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二零零四年民主黨自由派的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二零零零年民主黨保守派副總統候選人李伯曼(現已退出民主黨而變成中間偏右),以及現任駐聯合國女大使蘇珊·萊斯、奧巴馬特助兼國安會人權組長薩曼莎·鮑爾,萊斯和鮑爾都是民主黨自由派女將。國務卿希拉里經過一段舉棋不定的考慮後,終於和萊斯、鮑爾採取同一陣線。

反戰派則涵蓋民主黨激進自由派和極右派的茶黨。曾參加多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選的俄亥俄州左翼眾議員丹尼斯·古辛尼奇(曾做過克利夫蘭市長)反戰最力,並揚言要凍結軍費和彈劾奧巴馬。古氏在二十八日晚上聽完奧巴馬的演說後,仍不同意奧巴馬的說法。MSNBC晚間時事論壇節目左翼主持人「女同志」瑞秋·梅道(Rachel Maddow)亦大聲反戰,她說奧巴馬當年反對美國侵伊,反對布殊片面動武,結果現在伊拉克還有數萬美軍,阿富汗戰爭仍看不到隧道盡頭,而現在又對毫不威脅美國的利比亞動武。她說,美國經濟仍弱,一千四百多萬人仍找不到工作,為什麼還要打仗?

自由至上主義者

諷刺的是,意識形態與民主黨左翼南轅北轍的極右茶黨此次卻志同道合,並肩反戰。絕大部分的茶黨成員都是極保守的自由至上主義者(libertarian,或譯自由意志論者),如茶黨領袖、醫生出身的德州資深眾議員倫·保羅(Ron Paul,其子Rand Paul去年當選肯德基州茶黨參議員)即為一著名的自由至上主義者。前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同樣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的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耶克也都是著名的自由至上主義者。去年保守派的美國福克斯(Fox)電視台政治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茶黨鼓吹者格林·貝克(Glenn Beck)在節目上介紹海耶克思想並推薦其名作《通往奴役之路》,結果變成暢銷書。

自由至上主義者(或稱自由至上派)的主要政見是﹕政府的組織與權力越小越好、反對納稅、反對對外進行任何形式(包括武力)的干預、廢除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局)和國稅局、推動自由市場和放任政策。不少人亦把十九世紀反對徵稅的《湖濱散記》作者、美國哲人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一八六二年卒)以及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一九一零年卒)列為自由至上主義者。

六十年代一批台灣高級知識分子介紹西方學術思潮,很多人都誤解或誤譯自由至上主義,都將這個學派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混淆。包括《文星》雜誌一些作者和異議分子、前台灣大學教授殷海光也都把海耶克誤稱為「自由主義大師」。直至今天,海峽兩岸文化界仍分不清自由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的不同。

不論是主戰或反戰,這次有關利比亞問題的論戰沒有清楚的黨派或意識形態之分,民主黨及共和黨內都有反戰和主戰人士。也有不少名人忽左忽右,而引發訕笑,前共和黨眾院議長、打算角逐明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先罵奧巴馬是「軟腳蝦」、不敢炸利比亞,等到奧巴馬下令打利比亞之後,突改口說為什麼要動武,而引起媒體日以繼夜的撻伐。做過前總統尼克遜(尼克森、尼克松)的助理、亦曾競選共和黨總統提名的右翼名嘴布坎南(Pat Buchanan)起先反戰,後來變成激烈主戰,他說:「既然開打了就要把屠夫卡扎菲推翻。」

白宮與國會爭宣戰權

以共和黨為主的反戰派對奧巴馬未通知國會亦未獲國會授權即下令開戰,公開表示不滿和憤怒。上台不久的共和黨眾院議長約翰·貝納(John Boehner)甚至致函奧巴馬質問他為何貿然動武。奧巴馬在演說中不願把軍事干預利比亞稱為「戰爭」,他表示事先曾和國會「磋商」(consultation),但共和黨領袖予以否認。美國歷史上,究竟是國會還是總統擁有宣戰權,兩百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美國憲法亦模稜兩可。按國會參眾兩院在一九七三年越戰時代通過的《戰爭權力決議案》明文規定:只有在國會的授權下,總統才能派兵出征;而且總統必須在派兵後的四十八小時內通知國會。美軍不得在海外征戰超過六十天。這項《戰爭權力決議案》送到白宮後被尼克遜否決,但遭參院以三分之二絕大多數票反否決而正式通過。但後來證明決議案形同具文,對總統並無任何約束力,二零零三年三月布殊斷然侵伊即為一例。而一九五零年六月杜魯門總統更是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出兵朝鮮半島,而使韓戰在史家的口中變成一場「未正式宣戰的戰爭」。

奧巴馬雖揭示了他的有限度人道軍事干預的「奧巴馬主義」,但大部分反戰派仍然反戰,並未被他說服。他們認為奧巴馬沒有把美國介入利比亞內亂的終極目的和方向說清楚、講明白。在利比亞問題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奧巴馬仍在理想主義和務實主義的兩種領域中迂迴打轉。■


回頁頂
網站導航 |
私隱政策 |
下載中文字庫 |
聯絡我們
亞洲週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C) Yazhou Zhouka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fanqiang70ma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