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投棄權票的背後 .陳美慧
德國對利比亞禁飛區決議案投棄權票,因民間反戰意識濃,六成五民意反對出兵,但反對派對雙重標準不屑,軍方憂損害盟友關係。


聯合國安理會設立利比亞禁飛區決議案,德國跌破北約盟友眼鏡,投下棄權票,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彈。崇尚自由、民主的德國,竟然與人權紀錄不堪的中國和俄國淪於同一陣線。嚴格說來,中俄放棄其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等於放行安理會的決議,也就是實質同意;德國做為歐盟和北約最核心的成員,棄權幾乎是反對票的同義詞。一進一退,差距更大。尤其在阿拉伯聯盟都已經背書,被指責殖民勢力復辟的疑慮都已排除的前提下,德國的這招外交棋更令人費解。

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自民黨的外交部長威斯特威勒口徑一致強調德國政府支持決議案,無意自外於國際社會,但禁飛區的貫徹極可能衍生出地面戰,而且進場容易退場難,仔細衡量武力升級的風險後,德國決定棄權,「世界上的獨裁者那麼多,我們不可能到處去參與戰事!有類似顧慮的也不只是我們」。

國防部長德梅齊埃說得更生動:「心牽引著我們同意,但冷靜的頭腦把我們拉回來」,於是出現了一個既不是「是」,也不是「不是」的棄權折衷。換句話說,反戰傳統應該是決定德國投棄權票背後的最大理由。

德國人記取發起兩次大戰的慘痛教訓,確實具有強烈的反戰意識。根據《週日畫報》(Bild am Sonntag)委託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六成二的德國人支持決議案,但同時卻有六成五反對出兵參戰。德國這幾年介入阿富汗衝突,名義上雖只是擔任維持和平任務,實際上偶也捲入巷戰,時有傷亡,民間要求退出是非之地的呼聲日益高漲。

如不是最近剛好三個邦都有選舉,而且選舉結果將決定現任聯合政府兩年後能否繼續存在——這個不願再開戰場的邏輯順應民意,合情合理。

薩克森安哈特、巴登符騰堡邦及萊因蘭法爾茲三個邦分別在三月二十及三月二十七日舉行選舉,基民自民黨聯合政府意識到反核及利比亞議題已成為決定選戰勝負的關鍵,三月中趕緊改口,本來決定延役的老舊核電廠先暫停三個月後再議,外交部長早先還在埃及的廣場為茉莉花革命者打氣,後來態度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這一連串前後矛盾的舉動,很難不被解讀為選舉護盤的短線操作。事後,選舉結果證明聯合政府因為反覆無常,誠信盡失而大輸。

如果純粹是反戰,德國軍隊正面臨取消徵兵制、引進募兵制的轉換期,人力短缺,這不是拒絕參與軍事行動的最好理由嗎?為何不直接投同意票,向卡扎菲發出不容誤解的政治訊息?如果為民主奮戰的阿拉伯人民不值得付出一點代價來捍衛,那以後德國還能把自由、民主這些字眼掛在嘴邊?何況還有歐洲人不敢大聲講出口的戰略利益!多年來卡扎菲讓歐洲人花錢消災,由他出面扮演「偷渡終結者」的角色,幫歐洲人「處理」大批的非洲內戰及經濟難民潮。利比亞的穩定,等於為歐洲省去頭痛的非洲難民問題。

反對黨人士因此用「歷史性的錯誤」、「恥辱」、「荒謬」、「懦弱」、「精神分裂」等字眼,來表達其對德國政府偽善的錯愕及對其雙重標準的不屑。軍方將領擔心,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的單獨行動將把德國帶領到一個孤立的危險局面,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夥伴互信關係毀於一旦。歐盟和北約盟友明顯被激怒,他們不知道以後還能談什麼並肩作戰,什麼共同的外交、安全策略。

前外交部長費雪在任期間曾出兵參與科索沃、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經驗豐富。他在《南德日報》上說他無法理解這場外交鬧劇﹕「我不知道我們的外交部長在想什麼?一開始他正確地選擇靠站在阿拉伯自由鬥士的陣營,後來在開羅的廣場上接受掌聲歡呼,等到事情快成定局,卡扎菲無論如何得下台接受國際法庭審判,這時他反而夾起尾巴,這到底算哪門子德國或歐洲利益?」

卡扎菲讚許德國

費雪無法參透的或許可從卡扎菲三月十五日的談話中聽出端倪。卡扎菲接受德國n.tv電台獨家訪問時,大大讚許德國的「明智」之舉,他說﹕「等事情平靜下來之後,我們會重新審視我們的外交政策,我們不敢相信西方的公司了,以後我們的訂單只會給中國、俄國、印度等國。和德國很可能繼續在經濟上合作,因為德國和西方其他重要國家不一樣,其他國家就不用想了。」

根據《商業報》的報道,利比亞是德國在歐洲以外最大的石油來源,佔全德總進口量的一成一。分散油源,降低受個別國家牽制的風險,是德國政府一向的既定政策。二零零八年德國對利比亞出口成長五成六,超過十億歐元(約十四億美元),而利比亞對德出口,二零零八上半年為五十五億歐元,全為石油。

據綠色和平組織資料,德國也是歐洲軍火出口的冠軍。不難想像,這背後隱藏著多少動亂地區的利益糾結。■


回頁頂
網站導航 |
私隱政策 |
下載中文字庫 |
聯絡我們
亞洲週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C) Yazhou Zhouka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caonimagongmin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