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復禮的《叫魂》啟示錄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民間因為一種「叫魂」的妖術而引發廣泛恐慌,相傳術士們如果對受害者名字、毛髮或衣物作法,便可偷走其靈魂精氣,為術士所奴役,害得當事人大病甚至死去。但想不到,這樣一個現代人視之為荒誕不經的謠言,當年竟影響了12個省份百姓的日常生活,弄到人心惶惶。

乾隆治下乃公認的盛世,為何有關這種妖術的無稽之談會風行不止﹖其實這個問題,就好比詢問今天的中國,正值「大國崛起」、「胡溫盛世」、國力大為改善,為何一個有關核輻射的謠言,會搞到人心崩潰呢﹖

普通人會以一句「民智未開」來概括的現象,孔復禮卻鍥而不捨地追查背後真相。孔復禮提出了一個複雜的解釋架構,當中牽涉到眾多解釋,因為篇幅關係,恕本文不能一一道來,但這裏卻想提提其中之一個,那就是種種社會或經濟的焦慮,是人們對妖術恐懼的根源:「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周圍種種看不見的趨勢所威脅(也許是人口的過度增長,或者是擔心市場力量上下浮動的影響力會『偷走』他們的生計)。

一言以蔽之,《叫魂》一書的最大教訓和啟發,就是任何能夠惹起社會大規模躁動的謠言,除了事件本身之外,往往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和政治脈絡。

謠言有?社會和政治脈絡

當年撰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是因為SARS期間,謠言弄得香港人心惶惶,觸發搶購糧食風潮,迫爆超級市場;至於國內,更爆發了一場「搶醋」、「煲醋」的狂潮。想不到,8年後,更加無稽,一場遠隔重洋發生在日本的核事故,卻觸發了一場成為國際媒體笑柄的中港「搶鹽」狂潮。

當然,尋常人可以以一句「搶鹽」群眾「民智未開」,來把事件輕輕帶過。但如果政府決策者,也只是加入恥笑群眾「搶鹽」的行列,認為只不過是愚夫愚婦的愚昧行為,以此定性,並因而置之不理,而不去冷靜反思背後的社會、政治意義,那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

「搶鹽」狂潮顯示,雖然今天中國人都把「大國崛起」掛在嘴唇邊,但其實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任何風吹草動,也足以讓他們躁動不安。

這種不安全感,部分來自生活的壓力,例如通脹肆虐,百物騰貴,物資供應緊張,都讓人心虛怯,搶購潮容易一觸即發,「搶鹽」只是其中一個表徵。再加上人浮於事、居住條件惡化等等,結果就如孔復禮的分析,當人們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周圍種種看不見的趨勢所威脅,便會產生焦慮,為謠言締造了土壤。

「搶鹽」的政治土壤

不安全感的另一根源,就是民眾對政府、公權力、制度等缺乏信任,認為不足以依賴,只得自求多福,萬事只得靠自己,「搶鹽」就是這種典型的心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以防萬一」等等。SARS當年亦有發生在新加坡,但卻沒有觸發「搶米」風波;今次核事故的所在地其實是日本,但反而沒有出現「搶鹽」狂潮,有人或許會歸因於兩地民眾素質較高,但請留意,兩地人民其實都相對信賴當地政府或制度。

此外,中國亦是一個謠言容易一發不可收拾的國度。當政府長期壟斷媒體,審查和篩選新聞,久而久之,公眾慢慢察覺到,媒體的意識形態和政策宣傳功能,遠遠大於其報道和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民眾因而習慣從其他渠道尋找新聞,收聽消息,以填補官方媒體所留下的一片空白。結果,口耳相傳、道聽塗說、以至謠言,慢慢形成了一個官方描述以外的公眾認知世界。

總的而言,正如孔復禮所說謠言的背後,其實是向當政者發出了有關社會未來發展的警告。雖然我們沒有水晶球預見未來,但是構成未來的種種條件其實就存在我們四周,只是都加上了密碼而已。

「搶鹽」潮在國內由上周三開始,大致上持續了3天,在香港則只是上周五一天。當然,香港無論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以至政府透明度、新聞自由,都要比國內好,理論上,對謠言的免疫能力,亦應比後者為佳。但縱然如此,港府的決策者,是否就能對這場「搶鹽」風波,掉以輕心呢?

一場「搶鹽」風波,是否也向決策者展示,其實,港人一樣深深感受到生活上的種種無形壓力,因而人心虛怯,以及對政府和制度的安全感,也是十分之薄弱呢?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gongminshehui1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