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咚

湖北省“问题”市长周森锋最近又获“破格提拔”,拟异地交流任职。湖北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称,“周森锋符合破格提拔的条件,拟将其交流提拔任职的决定符合相关规定。”此事已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

一年多前,周森锋以“湖北省最年轻市长”被网友披露而名噪一时,公众纷纷对他的“背景”深表质疑。对他个人情况的挖掘也越来越深。不仅他在考察工作时安享别人替自己打伞、抽120元一盒香烟的照片被网友曝光,而且连他在清华大学就读硕士期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两篇论文涉嫌抄袭,也被方舟子予以公开。

当时,周森锋本人反应漠然,对官方媒体表示“不想成为新闻人物”,就再不理会各方声讨,官方也未公布调查结果。清华大学校方曾表示将核查周森锋论文抄袭事件,但至今也仍无下文。

很显然,不管是周森锋本人,还是地方有关部门以及清华大学,都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以“拖字诀”应对外界指责,并不了了之。更有甚者,此番又要对他进行破格提拔重用。

这样的事在全世界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明显存在问题嫌疑、曾经导致舆论汹汹的官员,在未作出任何正式调查结论的情形之下,却稳坐市长宝座。不仅如此,如今他还要春风得意地更上一层楼,不由得让人脊背发凉,顿生疑问:某些人把公众舆论置于何地?!

在美国,由于记者披露了水门事件的真相,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在英国,议会下院“骗补门”在媒体公布后,下议院议长和多名议员被迫辞职,并承担责任。西方此类事件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认为西方就天然地比中国好。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西方,公众舆论名副其实地对公共事件的走向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使其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解决,并直接迫使相关人员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西方一件小小的违规之举就会造成“轩然大波”,而在中国即使是众声喧哗的事件也难以撼动当事者呢?湖北省除了周森锋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之外,其现任最高官员也曾因录音笔事件被舆论奚落,但到最后都没什么事,照样养尊处优,前者高歌猛进仕途一片光明,后者更升任“封疆大吏”。

这首先是权力的强势地位使然。在中国,对行政权力的硬性监督机构唯人大而已,但人大往往对行政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更毋庸说对官员任命机关的监督了。公众舆论在公共事务中,充其量只具有软性监督作用。但人大虽然不甚作为,没有对行政机构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然而由于它客观上掌握了选票,仍然可以使行政机构忌惮。

而公众舆论,由于没有公民的选票作为后盾,因此开明的官员可以重视之,偶尔会有一些“大快人心”的事情发生。但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导致开明的结果。正因如此,周森锋之流可以逃避舆论的监督,安然于宝座,并升任至更高官位。

其次是掌权者的民主素养较低。如前段所述,在具有一定民主意识、对公众舆论相对“在乎”的开明者那里,有一些屁股不干净或者行政不作为的官员“开罪 ”了公众舆论,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比如前文化部长于幼军因故被撤销中共中央委员、在萨斯事件中应对不力的张永康和在山西煤矿事故中担负领导责任的孟学农在强大的公众舆论下被免职,都是例子。

但在大量掌权者中,深具民主素养、高度重视民意者并不多,因此常常让人觉得“死猪不怕开水烫”,舆论沸腾都冲上天了,当事者鸟事没有,或者仅仅做点官样文章,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以封堵住公众舆论为目标。比如最近在合肥工业大学发生的团委书记自杀事件,迄今未见官方针对死者提出的指控进行任何正式调查,而以校方一则缺乏诚意、语带威吓的“通报”试图草草了事。

第三是中国的公众舆论尚缺乏整合的力量。突出表现在,舆论监督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脱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权力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缺少对其进行舆论监督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当新兴的网络媒体对一桩公共事件进行广泛传播,造成广泛影响时,传统媒体则动也不动,照样按照 “统一口径”行事,因此降低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同时,主张加强舆论监督和主张加强言论控制,两种声音并存,分歧严重。有些人认为,一个自信的政府应该放开言论的限制,让公众充分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来,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面临发展、改革和稳定的艰巨任务,公众舆论的监督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导致社会不稳定。两种观点此消彼长,未形成共识。而掌权者为了政治上的利益往往倾向于保守主义,对放开言论控制保持距离,阻碍了公众舆论充分发挥作用。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指将一只青蛙放在一桶冷水里,然后慢慢将水加热,这只青蛙在温水里不仅没有感受到危险,反而十分受用,乃至于慢慢丧失了警惕,最终在热水里被烫死,煮成了一桶青蛙汤。

对于当权者来说也一样,强大的舆论监督就像那桶热水,虽然热得让青蛙马上跳起来,却能使之生;相反,缺乏舆论监督或者舆论监督不到位,就像那桶温水,虽然让青蛙很舒服地享受,却能使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