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认为,中国应该以宏观调控,取代行政手段,应对通货膨胀和房地产市场风险。

世界银行星期四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总体良好,预计2011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2012年可增长8.7%。目前中国食品价格的涨幅已有所回落,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加剧,但全球大宗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风险仍然存在,房地产市场仍有风险。中国政府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应对这些风险,因为这比道德劝说和行政措施更加有效和恰当。

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Ardo Hansson)星期四在北京向媒体表示,中国央行和有关部门近来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包括: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让商业银行减少借贷,这些措施应对通货膨胀风险优于其他手段:

“我认为通货膨胀最终要通过这些措施来解决,而其他的行政手段有时候会产生问题。行政手段可能在短期造成问题得到解决的假象,但不能持续。我觉得目前中国的食品价格,一些蔬菜的价格已经开始有所下降。所以现在应该继续推进、深化宏观经济调控。”

世行的报告认为,中国房价的潜在上升压力与政府遏制房价的政策目标相对立,近来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打压房价的政策可能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剧烈下挫,而不是政策制定者希望看的缓和下调。如果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建设速度显著下降,会影响到水泥、钢铁业乃至整个经济。另外,由于房地产在中国被普遍当作投资工具,地方政府也在基础建设方面有大量投资,如果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地方政府的财政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世行经济学家韩伟森表示,中国政府不应该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而应该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控制商品价格的货币紧缩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也是重要的。很难期望地方政府能在解决房地产问题上能做多少事,他们也许可以多批一些地皮在市场上卖,但房价最终与流通性有关,所以宏观政策很重要。”

韩伟森还表示,中国在保障房的建设方面应该有一个透明的、以法规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中央政府对建设保障房的出资不到10%,所以,如果能明确全部资金中多少来自地方政府、购房家庭、建筑商、企业,这将对保障房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教授徐滇庆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和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压力都与货币流通性严重过剩有关:

“中国在银行之中,城乡居民存款已经高达30万亿。大量的货币以居民存款的形式放进了银行。这对中国宏观的经济稳定是一个相当大的危险。如果出现负利率,城乡居民存款很难控制。如果这些存款外流,那么就会很快把通货膨胀抬得很高。这些潜在的威胁必须给予极高的注意。”

徐教授认为,如果不解决货币流通性严重过剩的问题,任何试图打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的措施都不会取得实际效果。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ftrf - full text rss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