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到公民的一声呐喊

——读吴祚来专著《通向公民社会的梯子》

文/安琪

这 本书真的很重,庞大的国家内容、满载人文的声音全部压在上面。整整一夜我都在书中折腾,慢慢翻过身来,发现一个被遗忘了很久的词,公民,终于又一次被叫了 出来。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这样定义“公民社会”:“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 体”。

不可否认,几十年我们一直接受的是关于人民的教育。但吴祚来说,“人民”已被滥用如同一张巨大的支票,貌似属于所有的人实则没有一个 人可以拿出来兑现使用。如同近几年的公共知识分子,吴祚来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建设哪怕这建设仅止于理论探究的层面,也为社会的改良与进步提供了值得引用与参 照的鲜活案例以及剖析归纳。

吴祚来,1963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和已故诗人海子同乡,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贫瘠的 乡村童年生活经历使他的研究视角从未脱离脚下这片大地和人群,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凤凰周刊》以及博客中国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开设 专栏的这几年,吴祚来关注的社会热点遍及提案学、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接待制度、爱国与道德化、城管、中国县政改革、基层贿选与乡土政治、上访内容、单位 人、教育公平、文化渗透、非遗、春晚等等,它们,无不与中国社会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建设有关,也与公民社会的建设有关。本书的出版,无疑为 普及公民社会的理想范式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可供参照的读本。

本书开篇《大政治需要小话语》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哺乳照,英国王室进入微博时代 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调解警察与教授的纠纷为佐,指出:1、当今时代的政治话语日趋小化,体现了贴近百姓、贴近民心的政治性向人性的回归;2、大政治家的 小话语仍然会通过媒体(纸媒和网媒)放大而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尤其网媒,已经相当于网络上的大公民社会,政治的小话语与网络的大公民社会正在日益寻求和谐 的配对。

正是基于对网络媒介的重视,吴祚来近几年在各大门户网站以第一时间的发声方式提出的真知灼见引发了数以千万计的点击率,时评家的点 击率绝非仅仅只是点击率,它传递的是读者寻求解决方案的迫切心态,围观越众,事件的走向就将越加透明,所谓“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有号召力和说 服力的学者引领的关注和围观也因此更具富于成效的现实意义。

“公民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训练、实践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 更是与民众发生关联与合作的一种生活方式”(叶匡政语),社会发展到今天,民主化已成为双向的进程,除了政府自身的建构,还需培育民众的公民意识,培育的 过程即为梯子的过程,作者出于公义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通向公民社会的梯子》其意当也在此。

2011-3-20,北京。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