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的台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七十年代開始解放出來的社會力量,到了八十年代劇烈沸騰,從政治到各個社會、文化領域都在奮力掙脫戒嚴體制下的長期政治控制,試圖爭取更多的自主性與想像力。

進入九零年代後,反抗的熱情逐漸冷卻,對消費主義的膜拜日益熾熱。兩千年政黨輪替後,人們對曾經報以期待的新上台的反對黨日益失望,虛無主義取代了政治熱情。

然而,理想主義並未真的沉默。二十年來,台灣的公民社會日益成熟,尤其有很多人在島嶼的不同角落默默地耕耘,推動新的觀念,或試圖從邊緣改變這個社會。最近出版的一本書「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就紀錄了這群台灣人。

這本書報導了:在泰緬邊界的國際志工、深耕台東的音樂人、與街頭遊民合作的另類刊物、從事人權工作的大赦國際、追求性自主權的公娼、無殼蝸牛運動二十年、草根媒體、災區媒體……等等很少在主流媒體出現的人或事。

本書其實是出自中國時報的專題系列報導,幾位作者都是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這本新書是「我的小革命」系列的第二本,前年出版的第一集曾獲得馬英九大力推薦,馬英九並贈送書中每一個故事主角二十萬台幣(也有人婉拒)。

正如主編何榮幸所說:「當功利主義成為顯學、現實路線變成王道之際,你(妳)們的燃燒熱情、追求理想,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忠於自己的生存方式。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溫柔革命故事,我們試圖告訴讀者,顛覆主流是一種值得珍惜的進步價值。」

「我的小革命」所要書寫的是民主改革的巨大熱情降溫後,逐漸茁壯的公民社會如何展現「微力量」,如何與同時作 為新時代的娛樂至死精神以及犬儒主義展開肉搏戰,如何在看似鞏固的形式民主與(新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之外,進行草根基層的社會改造、推動身份認同的平 等政治,或者發出主流傳媒之外的獨立之聲。

事實上,這些作者不僅書寫「小革命」,也是親身實踐者。首先,這個系列專題報導本身在台灣媒體中就是一場小革 命。一方面因為當前台灣媒體嚴重膚淺化、瑣碎化、娛樂化,不願作深入的調查報導,所以這些深度報導難能可貴。另方面,這系列報導是關注顛覆主流的另類行動 與邊緣價值,因此對主流媒體的方向構成了挑戰。

而就在本書出版前夕的去年十二月,作者群之一的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離開工作十多年的報社,批評政府在媒體進行的「置入性行銷」。黃哲斌此舉引爆劇烈社會反應,迫使政府在幾周後決定揮劍自宮、立法約束置入性行銷。

這是一場真正的「小革命」,並且展現了個人行動如何改變社會:個人點燃了火,接著有更多公民的集體行動來給與政府壓力。畢竟,個體的小革命終究得接合上更多集體的行動,才可能真正撼動那些封閉的政治與經濟權力結構。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