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智库:亚洲是20国集团战略的中心

记者: 夏飞
|
华盛顿

 2011年 4月 25日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包括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20国集团日益取代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成为领导全球经济协调合作的新平台。一项研究报告呼吁,包括中国和印度两个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亚洲应该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华府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和亚洲开发银行4月25日发布的这份报告指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需要反映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比重的变化,亚洲在20国集团中的参与将对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说,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因此理应承担起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的领导作用,而这么做就意味着从全球的长期利益、而不仅仅是自身的短期利益来看待问题。

他说:“一个关键的问题当然是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自己是否愿意来承担它们在全球领导机制中的责任。我并不是说,美国或者传统的七国集团身上总是担负着光荣的使命,总是把全球利益放在首位,总是进行有效的协调合作,但是七国集团,当然包括美国在内,通常倾向于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倾向于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至少它们尝试着从全球经济结果来寻求系统性可行的、可持续的战略。”

彼得森研究所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这份报告指出,亚洲在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方面的努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增加区域内贸易,另一个是刺激国内需求。

亚洲开发银行区域经济整合办公室主任伊万·艾吉斯说,在谈到再平衡问题时,通常谈的最多的是新兴经济体需要提高内需,但对亚洲国家来说,这并不是再平衡的全部。

他说:“当我跟亚洲国家领导人和部长们对话时,我了解到他们所指的再平衡不仅仅是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这是人们在谈到再平衡问题时通常考虑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亚洲很多贸易顺差国家,人们认为它们需要削减出口行业,这是再平衡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全部。他们所指的再平衡是寻找如何增加区域内贸易的方式。”

艾吉斯指出,过去几年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的贸易模式日益呈现出的趋势是,虽然制成品大多仍出口到工业化国家,但中间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日益增加。

彼得森研究所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认为,虽然对有些亚洲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提高内需至关重要,但是对其它一些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将外部需求完全转向内需是不可行的。

而且,由于发达经济体在危机后经济复苏缓慢,需求疲弱,亚洲国家不能再完全依赖制成品仅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报告指出,区域内制成品贸易的增加将是更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因此消除区域内贸易壁垒对亚洲国家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