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爆出“天价酒”事件,有“深喉”在论坛发帖举报,该公司一周内购买价值数百万元高档酒供个人和职务支配,并贴出了发票照片。该公司随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承认情况属实,却对用途进行了辩解。最新消息显示,中石化总部已派调查组介入事件调查,相关领导表示,如发现违法违纪问题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毫无疑问,这是在公共舆论空间里新鲜上演的又一场央企财务丑闻,虽然具体事件发端于中石化的广东石油分公司,款项暂且还局限在几张被曝光的“天价酒”发票之内,但借由这一偶然事件,哪怕以最简单的倒推也能作出判断,垄断企业的奢华乱象绝非一日、一事之功。具体事件的调查,只要还愿意秉持公心进行,就不难水落石出,哪怕即使是系统内自查,找一个不那么容易被证伪的理由,也不算难,可能只是需要一点回旋的时间。

  针对网络的围观与质疑,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所给出的回应显得笨拙而仓促,已经有真凭实据并被曝光的“天价酒”消费,还妄想通过几句套话将其混到“非油品”项目这一所谓的正常经营的范畴,一边说着将进一步调查,一边又未经调查轻易排除了涉事总经理鲁广余的个人干系。过往经验告诉人们,系统内部第一时间启动的调查组,与其说是在进行事件调查,不啻说是在动用各种手段深挖“内鬼”,并且同时启动危机公关给丑闻想辙、找理由。年初曾有报道揭出中石化内部组建网络水军操纵公共舆论,而逢此事关央企形象的关键时刻,水军可能业已出动。

  据媒体调查,中石化加油站中的便利店,确有酒类商品销售,但网上曝光发票显示的那些单价过千、上万元的高档酒却没有出现在加油站的便利店中。话又说回来,谁会在加油站里买那些动辄上万元的“天价酒”呢?接下来的问题其实还有,即便是那些在本事件中看起来不那么天价的普通茅台、五粮液,为什么会出现在加油站里销售?所谓的“非油品”经营,是不是在靠“不管买什么都可以开汽油发票”这样的手段来迎合和助长某些公款消费群体?这,或许算是此次事件不经意间曝光出来的其中一桩圈内丑闻吧。数据显示,2010年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有近7亿元利润来自这个“非油品”经营项目,而整个中石化系统在去年的“非油品”项目上的收益是57亿元,2012年的销售目标更高达100亿元。

  事实上,公众围观此次中石化爆出的“天价酒”丑闻,所掺杂的情感多是无奈和愤怒的。一边是油价不停上涨的霸道垄断,是不停哭穷、年年亏损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做作,一边却又是人力资源成本毫不手软的叠加,甚至已经到了任何消费都可以堂而皇之列入成本的地步。即便是此次被爆出的“天价酒”风波,也不过是内部人员不满于“天价酒水动辄几十瓶不知所终”的领导独断支配,换句话说,不管多炫目的企业内部分肥,只要还能做到基本的均沾,就不会有内讧,更不会让公众知晓这垄断企业内的恢宏与繁华。问题是,这都还挂着“全民所有”的旗号,全民却只能无奈地充当看客。

  中石化此次爆出的“天价酒”风波,如果仅仅局限于个案、个别人的调查与处理,显然是不能算彻底的。尽管在现有情况下,即便是具体个案的查处,也存在敷衍塞责、找理由想借口来进行危机公关的现实危险,但还是有必要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对中石化进行第三方的独立审计调查,不仅查几瓶酒、几个人,更要通盘计算整个企业的成本合理度。依靠中石化自己去自证清白,终究无法彻底回应公众对垄断企业的诸多质疑。更何况,这种以现代股份制名目存在却又完全一副机关做派的庞然大物,不管是对全民这个哪怕只虚拟存在的东家,还是对持有其股票的亿万股民,都必须要有个像样的交代。如果腐败超越个别人的范畴,而成为行业甚至体制的行为,公众要为之埋单的款项又怎么会止步于几瓶酒水?

相关日志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