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互联网撕裂中国
发布时间:2011-04-15 来源:环球时报


http://hot.580k.com/n/201104/15/n20110415_286502.shtml
 

作者:张志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

普通网民暴露在每天海量流动的互联网信息之下,互联网成为话语权竞争阵地和意识形态战场,因而也成为一国对另一国网民进行公共外交的低成本便利场所。

本来,社会舆论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它意味着社会分层和利益、视角、观念的多样化,但一个社会里舆论生态的自然形成与外来舆论的诱导和干预却有着实质区别。自然形成的多元化舆论生态往往会存在一种社会主流价值,或经过一定阶段变迁后重构出社会核心价值观,而外来舆论干预却往往将网络公共舆论导向其利益诉求的方向。带有某些特殊意图的外来舆论,由于被包装成社会关怀和普世价值而常常被当作自然而然的观念被网民们接受,公共舆论生态因而被深刻改变。

由于网络舆论会把一些平常的问题与矛盾无限放大,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的中国自主性地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无疑有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该如何化解网络新媒体带来的社会公共舆论分裂的隐忧呢?

其一,将西方文明的某些制度成就和价值观念视为人类的共同文明遗产加以学习、吸收是应该的,也是开放中国应有的度量。但这种学习和吸收的过程应该是自主的选择。“中国的自主性”应是网络舆论的主流意见和普遍共识,是政府主导力量应该致力塑造的。

其次,从短期来说,加强网络管理对于网络舆论的生态能施加影响,但从长远来说,网络舆论的分裂是基本趋势,“舆论一律”的传统媒体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堵”不是长久之计,有效引导才是根本办法。

其三,网络做为信息手段本身的非价值性和中立性,决定了网络公共外交是双向的,别国能够对中国网民进行舆论诱导,中国同样可以对他国进行网络公共外交,以平衡舆论。

最后,网络新媒体的舆论分裂在根本上是社会共识缺乏的反映。北非国家政治变局虽有民众“被公共外交”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国内社会问题累积的结果。只要国内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被普遍感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被普遍认同,关于社会改革举措和前进方向有共识,公共舆论自然会重新凝聚,外来干预也就失去操作空间。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