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中国经济2013年后将急剧下滑

(2011-04-21 09:43: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4a60010183mh.html

  4月18日,澳洲主流媒体《澳洲财经评论》刊登了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鲁里埃尔·罗比尼的经济评论《中国错误估计经济增长》。罗比尼在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名望颇高,以提前一年半准确预测国际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

  罗比尼认为,中国经济在短期和中期存在潜在紧缩因素。目前中国经济过热,但经过一段时间,过度投资会在国内及全球引发紧缩。一旦扩大固定投资难以为继很可能在2013年,中国经济将急速下滑。罗比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投资比重过大,扩大消费受阻

  尽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增加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但经济现状对这一目标造成阻碍。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和弱势货币,这导致了较高的企业和居民储蓄率以及对净出口和固定投资的过渡依赖。

  2008-2009年,当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1%下滑到5%时,中国政府以扩大投资来应对,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从42%提高到47%。因为固定投资规模扩大,中国没有遭受严重衰退。2010-2011
年,中国的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几乎达到50%。

  事实上,新的5年规划表明,中国将继续依赖投资来支持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快人民币升值、向家庭大规模转移支付、对国有企业增税或私有化、实现户籍自由化等。

  二、生产能力过剩,短期加速通胀

  将GDP的50%投入再生产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很难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这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生产过剩,并引发无效率贷款问题。

  在外国游客眼中,中国过渡投资的情形俯首皆是。比如高档气派但乘客稀少的机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成千栋恢宏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筑等等。商务及高端住房投资过度,汽车产能超过销售量,水泥、钢铁及其他生产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考虑到增长的资源密集特征,投资潮在短期内会加速通胀压力。

  很可能到2013年,中国会遭遇硬着落。跟1990年代的东南亚一样,过度投资将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结束。要改变这个命运,中国需要削减固定投资和净出口在GDP中的比重。

  三、弱势货币和低利率是低消费的结构性根源

  尽管扩大消费已成共识,但中国的高储蓄、低消费是个结构性难题,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改革来彻底改变投资驱动模式。

  对高储蓄率的传统解释是缺乏社会安全网络、公共服务不足、人口老龄化及消费金融市场的不发达等。但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消费者的储蓄倾向并不比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高,四地的可支配收入储蓄率都是30%。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家庭部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到50%,可用于消费的空间有限。

  中国的一些政策效果是,将收入从政治地位微弱的家庭向政治上强势的公司转移。弱势货币提高了进口产品价格,降低了家庭对进口产品的购买力,从而保护了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国有企业,并提升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由于较低的存贷款利率,家庭部门的储蓄回报为负,而国有企业的实际借款成本也是负的。这就对过度投资是一种强劲的激励。如果这些企业从一个均衡的利率市场借钱,大部分都会亏本。此外,对劳动力的约束也导致工资增长慢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四、提升家庭收入比重的可行途径

  要消除这种结构性障碍,中国应当加快汇率升值、实现利率自由浮动以及更加迅速地提高工资。更重要的是,针对国有企业,中国要么对其收入征收高额税,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家庭,或者对其私有化,从而将其利润变成家庭的可得收入。

  不过,提升家庭部门收入比重的做法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可能导致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出口导向公司以及省级政府等政治上占强势的单位倒闭。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