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卦是纯粹从管理技术角度来解读的,与传统的解释有点区别。

一、原文简介(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坤下巽上)

大意:观就是仰观,仰望之意。指仰观道尊德美的圣人或榜样。

仰观榜样的要点是一定要选择最极品的,最盛美的,那种可能引起歧义或者分散别人注意的二流货色不用考虑。这是塑造榜样的原则:学其上,得其中;学其中,得其下。

这就像在祭祀时,我们需要以诚敬之心,对最崇高,神圣的进爵灌地的降神之礼仰观膜拜,而对其后仪式过于花哨以至于可能引起大家崇高诚敬注意力分散的献飨荐神之礼就可有可无了。

百姓在仰观榜样的盛美道德,见到组织给攀榜样的至盛荣誉之礼,就能够受到感化而肃然起诚敬之心,这样就能心向往焉,组织就会因此提高凝聚力。 (盥,祭祀时进爵灌地降神之礼,荐,向神献飨之礼。顒,仰望,顒若,尊敬之貌。有孚顒若就是指在下之人信而仰之。)

传统解读:


国古代各种仪式中,最壮美,最可观的就是宗庙祭祀,祭祀最可观的就是祭祀时进爵灌地降神之礼(盥,这是求神降临的仪式,是祭祀的开始,只有人心精诚至极,
严肃至极才能请神降临)。到向神献飨之礼(荐,献腥献熟之时也,其礼数繁缛,人心分散,疲劳不堪),就很缺乏震撼灵魂的力量而没什么仰观价值了,这就是观
盥而不观荐的意思。不荐就是不使诚意分散。所以孔子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中国传统是政治家一定会随时根据自己需要培育或
塑造甚至伪造一个为天下表仪的榜样模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傲视草民,而且会让草民心怀极其庄敬的心情(其实十有八九做不到)观仰榜样,然后企图感化大
家,洗脑大家,成为其臆想的驯服工具或粉丝。我们可以轻易按照忠义仁德标准举出一大筐这种榜样:忠君的,守信用的,舍己为人的,安于贫贱的,为国捐躯的等
等等等,例如周公,孔子,关羽,岳飞,戚继光。。。。。雷锋,以及每年的十佳人物,双百任务等等等等,无不是为了驯服人心,凝聚意志而已。


造榜样两类,一是纯粹的道义或理想主义目标类,例如关羽,就是忠义的榜样。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光有理想的榜样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价值的榜样来追求向
往,例如张良就比较理解人性,所以建议刘邦封雍齿为侯,以一个刘邦讨厌且得罪过刘邦的人封侯来示范追随刘邦的好处,以此为榜样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实际
上20多年前CCTV不厌其烦报道的那些发家致富的所谓万元户其实也是这个目的:跟我走,有钱赚。这是改革开放的民意基础,至今仍未完全动摇。可以想象榜
样的力量)

当然塑造榜样必须虔诚的,精诚至极,严肃至极的,不能儿戏,更不能上面的人一肚子男盗女娼,却要塑造一个道德圣人作为全民楷模;不能自己贪污腐败,而要塑造一个廉洁圣人,这都必然成为全民笑话。

黄寿祺先生说:春秋时吴国季札观乐于鲁,体现周朝之盛德,而兴观止之叹曰,“观止矣!若有他乐,无不敢请已。”观卦大义,正是阐发观仰美盛事物,可以感化人心之道理。卦辞取观仰祭祀为喻,说明观毕初始之盛礼,即使不观其后之细节,心中信敬之情,已由然萌生。

《彖》曰: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大意
《彖传》说:观卦下卦是坤,是顺,上卦是巽,是逊。二阳居于上位九五,上九,是顺理又顺民情,其德可观,足以为下四阴爻所观仰。而且九五爻高居尊位,以阳
刚中正之德,为天下所观仰。而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是说明在下的万民,观仰至高无上之美德,都能领受美好的教化。

圣人观仰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感悟到四季运转毫不差错的道理,从而效法之,以神道设教,用崇高威严的仪式来教化百姓,天下万民因而纷纷顺服。

传统解读:


卦象来看,观卦九五,上九两个阳刚之爻雄踞于上,下面四阴爻做仰望状,阳上阴下,而《易经》体系中阳大阴小,所以说“大观在上”。九五爻居于上卦之中,又
以阳爻居阳位得正,中正得位,阳刚上进,高居尊位,下面群阴顶礼膜拜,自然感化,所以说“中正以观天下”。观卦下卦为坤、为顺,上体为巽、为逊,顺,顺天
理;巽,顺民情。这是“顺而逊”的象征。

按照儒家解释,时行物生,四季循环就是天的神道,不可名言,只有圣人能够默契体其妙用,为了让人道以合天道,上顺天理,下顺民情,所以神道设教。(按我的理解就是政治就是凝聚人心,上下一致,所以必须有旗帜,榜样,好让大家跟着走。为此甚至不惜装神弄鬼—-仪式化表演。)


际上祭祀的仪式化表演(这种表演在西南少数民族祭祖或春节还能看到)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复杂程序的装饰效果产生的庄严感使人产生诚敬,虔诚或静心,尤其
在有大的决策行动时,例如古代战争之前,那种平静和安详是必不可少的;二是通过感化观礼者,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很多少数民族山寨祭祀仪式实际就是通过颂
扬祖先艰辛创业和辉煌历史来激励子孙的自尊、自信和勇气(这里有一个特别现象,就是少数民族孩子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因为来自穷乡僻壤而自卑胆小,相反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非常自信且强悍),例如苗族在祭祀时要唱苗族史诗《亚鲁王》(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射日射月﹐寻找树种﹑犁耙大地﹑撒播种子﹑砍伐古枫﹐蝶母诞生﹑十二个蛋﹑弟兄分居﹑打杀蜈蚣﹑寻找木鼓﹑追寻牯牛﹑寻找祭服﹑打猎祭祖﹐兄妹结婚﹐先民西迁途中跋山涉水﹑艰苦卓绝等等。)

所以诚敬的祭祀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洗脑手段或忽悠手段),是“神道设教”的一种手段。(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能道出“神道设教”的奥秘,极为难得,也是文化高度成熟的表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大意:《象传》说:观卦下卦是坤,是地,上卦是巽,是风,有风行地上之象。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万物迎风而起,各得其所化,所以有上观视于下之意,亦有下观仰于上之意。

古代圣王观察观卦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万物各得其所化之象,悟出应当象风一样无所不至且化育万人,所以应当时时岀行,巡视四方,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并因其风俗而顺势设教,塑造榜样,使百姓有观仰顶礼膜拜的对象,从而驯服人心,实现移风易俗,教化大众的目的。

传统解读:

观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是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之象,象征广泛、全面地观察。省方,巡狩四方以观民。设教,塑造崇拜对象为民观仰。观民设教就是观民俗,因俗而设教,教化民众,凝聚人心。


道设教,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顺从当地风俗,鼓励并借用其原始的崇拜对象,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例如对某某人的利用(这种事情敏感,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情况出现在原来风俗或崇拜对象实在太根深蒂固,贸然改变容易引起动乱的地方;二是改变其当地风俗,重新树立其崇拜对象,即“沈潜刚
克,高明柔克”,例如对某些地区传统原始宗教的改良,旧瓶装新酒;三是根据老百姓的偏好或改变,与时俱进来塑造崇拜对象,例如利用妈祖来统战就是,即“求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黄寿祺先生说:观卦大象传所阐发“观民设教”之义,已经把上观下与下观上,融合为一体,表明居上者先须广泛省察下情,才能正确的设教于民,让天下万民观仰。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大意:初六处观卦初始位置,阴柔失位,又与上无应,又居位卑下,远离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无所仰望,就像幼童的见识,目光短浅,认识菲薄。这种情况对于不负重任的小百姓是无所谓的,也不会有什么咎害,但是对于需要有远见卓识的身居高位者就会有问题,有遗憾。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大意:初六目光短浅,见识菲薄,就像儿童一样的见识,这是一般小百姓常有的情形。

传统解读:

“童观”就是小儿浅见,蒙昧无知,认识肤浅,没有辨别真伪、分清是非的能力。


五阳刚中正,是在上的圣贤之君,如果能够亲近,就能见其道德盛美之处,受到教化感化。初六以阴居阳,其位不正,又处在“观”的初期,就像一个处偏远地区且
无见识的人,地位卑下,鼠目寸光,且胸无大志,偷生苟活,浑浑噩噩,所以就像小孩子看东西,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且不知所谓,不能识君子之道,这是正常
的,不必惩戒或批评,但是如果靠近九五,肩负重任,应高瞻远瞩,欲有作为的君子也是如此糊涂,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就该惩罚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初六是观卦中唯一一位没有阳爻相应的阴爻,象征孤立无助,只能安于稚昧。大观九五在上而不能化育初六,不是初六的过错,是九五的羞愧。

(这里我理解有两个意思,一是上面要尽可能化育一切人,不然是遗憾;二是不能对所有人都抱有被化育的期望,不然是脑残)

六二,闚观,利女贞。

大意:六二得位居中,上应九五,本应大观天下,但是因为其阴柔处内,不能尽见大观之美,就像女子身居户内,暗中偷看门外景物,而不能尽观大千世界,所以仅利于女子之固守正道。男子如此则为不利。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大意:《象传》说:六二就像女子身居户内,谨守妇道,不能尽见大观之美。比喻于男人,就是说其见识浅陋,应该感到羞愧。

传统解读:

闚观就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比喻自守门户之见,不知天高地厚,所以井龟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固步自封。

六二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但是对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做就是可耻的了。

初六用小儿的“童观”比喻“小儿之见”的眼光浅薄,六二用女子的“闚规”比喻“妇人之见”的视野狭隘,都是无法被化育的对象。


卦象看,六二应于九五,是仰观九五之象,但是九五阳刚中正之道,不是六二这种阴柔者所能观见,所能理解的,就像女子通过小孔偷窥,不可能看得清楚,即使能
够看见一点,因为视野所限,也不是全貌。这种视野狭窄的女观与目光短浅的童观一样无法化育,这种女子狭隘的视野状态对有志向抱负的君子是耻辱。

顺从就是女子之道,对女子而言顺从就是持中守正的正道。对有抱负君子来说,不能观见阳刚中正的大道,就算能顺从九五,也同女子一样,是可耻羞辱的。

黄寿祺先生说:深居户内而窃闚外物,自然不能尽观美景,爻辞以“女贞”为喻,可见其拟象之贴切。但由此亦显现古代礼制对女子视野之不合理约束。

(我理解这里说的是有抱负的君子不能象女人一样视野狭窄,要眼光深远,胸怀宽广,否则是不可能理解上面的意图和思想的,也就不可能被化育,做什么事情)

六三,观我生,进退。

大意:六三爻阴柔不得中,位不正,但是因为与上九有应,所以能够在向上观仰美盛榜样的同时,能检视自我行为,内省修身,行为小心谨慎,注意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抉择其进退之道。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大意:《象传》说:六三在处于可进可退之时,能反求诸己,自我检视,未失正道,所以能向上观仰榜样而内自修省,以谨慎抉择其进退。

传统解读:


卦象来看,六三居下卦坤顺之极,处上下二卦交汇处,是可进之时;又居上卦巽逊之下,是可退之地。又远离童观的初六,不至于鼠目寸光,近又没有在九五照射之
下,不至于动弹不得,居可进可退之处。但是六三以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不中不正,又处于上下二卦之间,很容易搞得进退失据。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根据自己利益目标或者理想目标,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观风相机,不失其道。由于顺时顺势而为,所以无悔吝。

黄寿祺先生说:与初、二两爻之童观、闚观相较,六三已向九五阳刚中正之德渐近,故虽不当位,却已能善处其观,修美己德,故象传称其“未失道也”。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大意:[**]柔顺得正,上承九五中正之君,能够向上观仰榜样楷模的伟光正和膜拜仪式的庄严盛美,进而激起效法的雄心,为国尽力,效其智力以辅佐国政,而国君亦以宾礼待之;也能向下观视天下贤士俊才,选荐予君王,而君王亦以宾客之礼接待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大意:《象传》说:[**]观视天下之贤士俊才,并礼贤下士,向国君推荐用之。

传统解读:

[**]是最接近君王的首辅大臣,这种老江湖不但清楚政治游戏规则,也知道利益和理想的平衡关系,给他们做榜样,一个也不能少:既要称王,也要成圣;既要利,也要名。


话说越近越明白,观仰莫明于近。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既是圣贤之君的象,也是崇高庄严的膜拜对象。[**]阴柔而居上卦巽初位,是驯顺之象,同时居正
位,而且靠近九五,所以能够看清楚其细节,透视其道,被其灿烂光辉照耀,所以说“观国之光”(因为榜样或者膜拜的圣人就是国家的盛德光辉)。

[**] 既见圣人之德,国家之治,光华圣美,在这种圣明照耀下,在榜样激励下,就会心怀感动和信仰,这些怀抱才德的人就都愿意为国尽力,辅佐九五之君,以施泽于天
下。所以说“利用宾于王”。(古代君王对有贤德的人是用宾礼的,士之仕进于王朝谓之宾)这就是《论语》说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邦国之光就是贤人俊才,[**]得位得正,所以是暗自收敛的象,不会自己冒进权位,而是会举荐贤人俊才。而阳刚上进得中得位的九五之君对这些贤人俊才的道义之士,不会屈以臣道,而待以宾礼,这就是“尚宾”。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大意:九五阳刚中正,为观卦之主,就像圣人以盛德为天下人所观仰,又能时常自省其所施为,不断修美其德行。如此有德之君子,必无咎害。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大意:《象传》说:九五是万民崇敬仰观的圣人,能够从社会风俗民情观察自己的所施所为是否合适,以此自省行为良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必然民风淳朴,民情善良,则政治、教化臻于至善。

传统解读:

六三在下位,“观我生”是权衡进退之道,而上位九五“观我生”是判断自己做得是否完美。

九五居于尊位,为众观之主,中正得位,阳刚精进,内有诚信,是宣弘大化,光于四表的象。


种万民敬仰的榜样或膜拜圣人,关系到一个时代的风俗教化美恶,社会治乱,影响民众就像大风吹靡草。所以对民风民俗影响巨大,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必须内省察
己,若天下人皆君子,则是感化变善,就没有问题。反之则需要修正改善,所以说“欲观己之施为善否,当观于民,民俗善,则政化善也。”

黄寿祺先生说:九五既为万人敬仰圣人,则其自观、观民之目的,正为着改过扬善,美善治道,使其圣德长足以为天下人观仰。子贡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大意:上九阳刚居观卦之终,虽然是退居虚位,不当事任,但仍有圣人之志,想使天下百姓或下面观仰者都受到感化,驯服人心,为上所用。这种行为是君子德行,没什么咎害。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大意:《象传》说:上九虽退居虚位,不当事任,但是化民之志,民胞物与之心,丝毫未曾稍懈,所以想使下观者皆受感化而成为君子。

传统解读:


九阳刚居尊位之上而不当位,是贤人君子不在于位,而道德为天下所观仰的象。所以慎自省观其所生,常不失于君子,则己无过咎,而人亦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上九
不以不在位之故,而安然放意,无所事也,是其志意未得安也,所以说“志未平”,也就是民之善恶,由我德化。观民之动作,其志未平,忧民未化:我为君子,而
天下之生不尽为君子,皆我之咎。必观其无忝所生,人皆君子,乃无咎也。

“观我生”不仅仅是一般检讨自省,而是必须有诚意、正心、修身的实
功,这就是《大学》里说的“明明德”。“观其生”也不是简单观视别人而已,也必须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验,这就是《大学》说的“新民”。“穷则独善其
身,进退无不合道,达则兼善天下,以中正之德为万夫之望”,才是能“观我生”的标准。“观天下之不平者皆得其平,而吾之志愿亦得其平”,才是能“观其生”
的标准。这些就是《大学》说的“止于至善者”。

黄寿祺先生说:居大观之极,犹发志未平之义,可见上九爻之喻旨,乃欲以美盛可观之道德化同天下,实非轻而易举之事。圣人之志,必使下观而化,天下皆为君子,如大舜之善与人同是也。志未平即尧舜犹病诸,邹鲁悲悯之心。

小结:
卦卦辞讲如何树立榜样,驯服人心,凝聚意志。观卦六爻爻辞则描述各种不同地位的人面对上面树立的榜样可能的反应,以及应对办法。初六“童观”、六二“闚
观”,是指当出现目光短浅和眼界狭窄的下属,是不能指望化育他们,感化他们,驯服他们为所用的。六三“观我生”,实际上是大臣或骨干一贯的做法:根据自身
利益以决定是否追随或听忽悠,这批人是一切当政者树立榜样,驯服人心的主要目标和对象,也是政治组织或经济组织的骨干,当政者或组织者并不想树立一个所有
人通用的榜样或楷模,只对那种有助于自己统治和或管理的群体有兴趣。[**]“观国之光”,则是首辅大臣辅佐有德之君的原则:既暗自收敛自己的进取之心,
不会自己冒进权位,而是会举荐贤人俊才。九五和上九两个阳爻高踞于四个阴爻之上,是下面仰观者的榜样或膜拜对象,九五强调“观我生”,上九强调“观其
生”,都是强调居于上位的圣人或执政者要以观察民情为鉴作自我省察,以教化感怀民众,驯服人心,凝聚意志为己任,如此方可“无咎”,否则难免过错。

总之观之道,不以刑罚强制别人顺从追随,而以树立仰观榜样楷模或膜拜圣人以感化众人,以试图使大家能够学习榜样,自觉自愿为上所用(刘少奇的名言:党的驯服工具就是这个道理)。


际上治国理正或搞政治,甚至管理企业,为了激励士气,凝聚人心,有时是不得不树立旗帜,塑造榜样的,因为这是成本最低,效益较高的办法。当然这种装神弄鬼
不能过度,过度就成洪秀全天王或轮子大师了。但是也不能太儿戏,太不虔诚,否则就成笑话了,例如目前ZXB推出的许多所谓英模人物,有的就是一吹牛大王,
有的就是一骗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拉大旗做虎皮,树模范聚人心的,前者是为了名正言顺,后者是为了纲举目张。

二、牵强附会—-关羽的神话过程

关羽是将近2000年来造神运动最成功的例子。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如果说孔子是仁德的符号,那么关羽就是忠义的符号,而且这种意识已经深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和灵魂。

从造神运动的广度来说,关羽还超过孔子。因为孔庙一般只下放到县一级,而关帝庙即使在赤水河沿岸的荒村僻壤,都能见到。

1、造神运动过程


羽实际有700多年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生前,关羽只做过汉寿亭侯(最低级侯,比县侯,乡侯都低),和前将军(俸禄比2000石),在公元219年被
杀,死后的第一个封谥是孙权给的“忠义侯”;公元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大约是壮志未酬的意思)。此后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到了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隆基建武庙,主神是姜太公,以名将十人配享: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没有关羽的份。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姜太公望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子的规格齐平,按照孔子有七十二弟子配享的原则,在唐德宗的建中三年(782年),又增加64个人参与配享,包括孙膑,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周瑜,邓艾等人。这是关羽在唐代官方祀典中的记录。


宋初年,赵匡胤以关羽被仇国所擒为理由,把关羽请出了武庙的配享队伍。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第二年(1103年),宋徽宗又
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又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在金兵南下的危机中,宋徽宗改封关羽为“义勇
武安王”。并开始修建关帝庙。

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在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羽为“壮穆义勇王”,想借重关羽的义勇来激励士气,对抗金兵。宋孝宗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关羽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官方和民间的评价也逐渐开始集中在“忠义”方面。

到了元代,忽必烈封关羽为“蓝坛之神”。天历元年(1329年),元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以忠义武勇来约束老百姓(当时造反已经风起云涌)。全国大建关庙,形成“义勇武安王祠遍天下”,关羽的祭祀活动日渐频繁,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逐渐的深入民心了。


宗万历十年(1582年),关羽被封为“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羽为
“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位居人神之首。同时关羽夫人封后,儿子封王,扛大刀的周仓也封了“威灵惠勇公”。这以后关庙遍地都是,凡是有
府州县卫衙门的,必须建官立的关庙(关庙规格是黄色琉璃瓦顶,与宫殿,佛殿,孔庙大殿一样),而民间的不可胜数(万历时宛平县就有关帝庙51座)。

光绪五年(1879),清德宗给关羽的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普及关羽信仰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关羽的形象也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受到
更为普通的崇拜。关羽成为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忠义化身,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生价值提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关羽成为人神合一的整体。

2、造神的目的

一般说来,大一统的社会和欣欣向荣的王朝更多关注现实文化符号,营造充满希望的盛世文明,对通过造神来驯服人心,激励斗志,凝聚力量是没有兴趣的。所以盛唐时期也好,宋朝,明朝早期也好,都没关羽什么事情。

甚至在隋唐时期,关羽在民间的形象是以凶悍可畏的,民间对关羽多视之为与鬼有联系的凶神。(唐朝在长安有讹传,关羽率鬼兵入城以致家家恐惧。凡遭鬼兵灾祸的人家都发高烧)。唐代的关羽庙并不多。


中后期是关羽被美化的开端。北宋末年,面临辽金入侵的强大压力,徽宗皇帝处于自我安慰和稳定人心,激励士气需要,请出关羽来护国安邦。南宋与金对峙,同样
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激励汉人,一致对金,维护其偏安的江山。这就是两宋帝王对关羽频频加封的原因。关羽的忠义形象与宋朝极力宣扬的民族气节相契合,使关羽
形象找到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元代皇帝为融合民族关系,尊崇汉民族心目中的英雄偶像,也对关羽大加追封(元明宗天历元年,加封其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朝神化关羽的原因是万历当时面临外忧内困(外有倭寇,女真,蒙古,内有农民造反和南方民族起义,例如遵义的杨氏土司,海南的黎族等等),需要用忠义来驯服
人心,激励士气,凝聚力量,为上所用。到明末,边患日趋严重,明王朝陷入内外交困境地,岌岌可危,关羽的武这时远比孔子的文有用,所以对他的崇拜开始超越
了孔子。关羽的地位开始胜过如来、孔圣,占据了最高位置。就连当时边防大臣誓忠朝廷时也要在关羽神座前表白一番。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关羽形象更成了汉族
军民斗志的精神支柱。

清朝入关后,为了减少老百姓的对抗情绪,对汉人进行驯服,充分利用了关羽的忠义形象,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
以至于形成一种文化符号。而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关羽的“义”与“勇”,使他们看到了光明与
希望。直到今天还影响深远。

3、造神的效果

关羽神化的过程就是忠、义、仁、信无限符号化的过程。关羽神化的结果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关羽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现在已经不代表关羽自己,关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价值观符号。关羽崇拜所体现的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关羽价值符号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经过时间的洗涤浓缩,总结起来就是就是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义、交友以信。这些忠、义、仁、信,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和释道教义的人生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而那些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不道德行为,都为社会所不齿。

而且这种价值符号被统治阶级利用并发扬光大。例如宋代面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用关羽的忠与勇来教化臣民;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都对关羽的忠义大加褒扬来感化臣民。

同时各个阶层也发现了这种价值体系的凝聚作用,例如宋明以来工商阶层从关羽身上汲取了“信义”的道德原则,提出了“以信为本”的经营原则;文人、士大夫来从关羽身上发现了足以使他们效仿的人格品德: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


羽神化的结果是成为民间流传的儒家的圣人,佛道两教的护法(儒家的“关夫子”、“关圣人”,佛教的“伽蓝使者”和道家的“荡魔真君”),商人奉祭的财神,
普通百姓们祭祀的降妖伏魔的尊者,而且,大江南北不但有专门供祭的寺庙(在明代,关庙已有“祀遍天下”之说,“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现在看到的每一
部府志、县志都有了关帝庙的记载),也有专为祭祀而设的祭日和祭祀仪式。(而且最为奇特的社会现象是黑社会江湖人士成为关羽最忠心耿耿的信徒)


羽崇拜也是海外华人与母文化保持联系的重要一环,他们对于关羽的祭祀、崇拜,成为联系海外炎黄后裔中华情结的精神纽带,凝聚了民族合力。(海外华人聚居的
社区,也大多建有关庙,并还在继续兴建。关羽信徒在海外华人多比例极高,尤其在中下层劳工阶层,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所以对关羽的崇拜有助于中国传统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提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多次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

题外话:

其实在现实生活有一个基本准则:缺什么就忽悠什么(中医原则是缺什么就补什么)。


如如果吹嘘青天大老爷,那么现实一定是贪官污吏横行(例如明朝宣传海瑞时);如果吹嘘勇武英雄,那么现实一定是积贫积弱(例如南宋宣传关
羽);。。。。。。宣传物质至上,那么一定是穷得揭不开锅(例如耀邦宣传的敢挣会花见钱眼开的楷模们);宣传以德治国,那么。。。。。。

同样,网络或生活中,有人高呼道义至上,平等博爱,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

这是那些或者竞争失败的可怜虫,愿赌不服输,在不甘心退出游戏行列时的异想天开:改规则,照顾失败者;

或者是自知没有竞争能力,甚至不敢一试,但是又想不劳而获的口水党的如意算盘:大锅饭,想占便宜;

或者是一些不晓时事,对竞争心怀恐惧,胆怯且缺乏自信的人的条件反射,实际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不敢竞争,或者竞争失败的人,都会被无情淘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所以对人家说什么,怎么宣传,我们只要知道其利益所在,目的所在,就像戳穿画皮一样,一览无余了。

《大学》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
意:小人在独处的时候,无恶不作。当他们见到那君子时,却又企图掩盖他们的本心而高谈阔论,巧言令色,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和高尚。对这种人,不管如何高调
掩饰,君子见他就像能看透他的肝肺一样直视内心最阴暗的角落,那么这种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自欺的结果只能表示自己底气不足而已。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
外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不自欺不欺人)

(这一篇有点偏向于传统政治学解读了。但是管理就是与人打交道,有人群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有技巧,而政治技巧就不能不涉及宣传,不能不涉及塑造榜样,树立旗帜。每年的奖惩评优就是这个目的。建议看看原文简介部分)

相关日志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