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遇的大旱,让长江也 “枯”了——部分航道水位跌破了15米枯水线;洞庭湖、鄱阳湖也处于严重低水位状态;“千湖之省”湖北1300座水库也面临枯竭之危。而这些恰恰曾被视为南水北调的根基。如今,连水源地都旱得没水了,南水北调工程岂不是成了天方夜谭?调总得有水吧?

正方:南水北调至少得重新审视。这一工程是建立在“南涝北旱”的传统水文认知理念基础上的,现在由于气候变迁和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这一水资源分布局面已经被打破了。有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南方旱灾发生频率已经由多年一旱发展到两年一旱,去年的西南五省大旱和今年的旱情尤其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水能否自保都难说呢,这一工程应当缓行。

反方: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虽然很严重,但是从南方地区水资源整体状况来看,这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南水北调从其工程设计、论证起,就着眼于长远战略,充分考虑了整个水资源的配置。这样一个投入巨大的工程,不能仅仅因为一两年的气候异常就贸然停止。如果未来某一年水又泛滥了,那时候想调都来不及了。工程都已经进行这么多年了,现在停止的话损失巨大。

正方:怕的是继续投入损失更大!正因为南水北调是一个跨流域调度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一旦完全建成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这次大旱无疑提供了一次检验原有水资源评估体系的契机。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南水北调的可行性并不像当初预计的那样充分,就应该及早决策,缩减规模或者干脆中止。

反方:南方屡屡发生旱情,的确暴露了这些年水利建设管理上的废弛,甚至还有环境保护上的不利。但一码归一码,无论就其性质还是功用而言,南水北调工程都不同于其他水利设施,不能因此否定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还是属于合理调配水资源的,只是工程的精细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方:从这次旱灾可以看出,人造工程再大,调节范围总是有限的,架不住老天头脑一热。现在的发展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大型水利工程牵扯水资源分配、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等等,还有与此相关的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移民安置等问题,无一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为增加中间环节,其复杂程度超过工程本身,恰恰最难达成和谐。这样的工程慢慢来,深思熟虑比大干快上好。

反方:任何一个大型工程的建设,都很难在论证设计阶段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根据工程的具体进度,见招拆招,逐一应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与自然逐渐走向和谐的过程。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我们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太过激进或太过消极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点评者说】南水北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个“人定胜天”思维的产物?不过,在许多时候,人真能胜天吗?瞧,老天只是旱了这么一下,就能让你几百亿投资面临打水漂的风险。换个思路,提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去北极搞个冰山回来?

责任编辑: 史哲 助理编辑 陈斌 实习生 靳万莹 网络编辑: 王茜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