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dongxi.net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9日


热门货,儿童!

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美国家庭跨国收养的第一大来源国

策划者语:

高度“全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这种“资源”甚至包括孩子。

在社会福利高度发达和富裕的西方社会,领养一个健康的本国婴儿,其成本和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中国孩子也被卷入这场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过程中。

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星火》杂志甚至开列了针对美国的“十大孩子出口国”的榜单,中国不幸名列榜首。

由于在收养过程中,外籍“准父母”们需要向中国“有关部门”缴纳数千美金的“手续费”和“赞助费”,所以这一跨国收养被民间戏称为“出口孩子”。暂且不论这笔费用是否合理,当几十年后这批原本不幸的孩子在美国长大成人,美国父母向他们讲述当年的领养代价时,不知他们会怎样看待曾经的故土——中国。

或许那时,“出口”一词会成为他们心中一种莫名的隐痛。

为什么“相中”中国孩子?

统计显示,1991年以来美国公民从中国收养了7万多名儿童。

特约记者|毓哲   本刊记者|余娉    发自美国康涅狄格州

卡拉和雅利安娜是一对小姐妹,黄皮肤黑眼睛,她们的父母却是一对白人夫妇:劳里•理查德和保尔•理查德。两个孩子都来自中国,由劳里和保尔先后收养。

卡拉•理查德今年12岁,她在美国生活了近12年。卡拉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早饭、看电视后,7:15由妈妈劳里开车送去学校,下午2:10放学。

卡拉在学校课程排得很满,上午的课程有家庭艺术、语言读写、音乐、体操,下午有科学、数学和社会研究。课外学习内容每个季度都不同,上一期是法语,这一季度是艺术。

10岁的雅利安娜课程跟姐姐卡拉差不多,姐妹俩都学了乐器,卡拉学的是单簧管,雅利安娜学的是钢琴。

她们的母亲劳里现在还记得她和丈夫保罗迎来第一个孩子的情形:“记得我们第一次带卡拉回家时,我的哥哥、保罗的哥哥以及其他所有家庭成员都迫不及待地等着。朋友和同事对我们表示祝贺,我的老板还带头为卡拉开了一个‘喜迎新生宝宝派对(baby shower)’,把卡拉介绍给大家认识。”劳里对《世界博览》记者说。

今年夏天,理查德夫妇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中国。这场中国之旅,他们一家准备了两年多。因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旅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带着两个女儿寻访故土,更多地了解中国。

卡拉来自福建龙岩,雅利安娜来自安徽合肥。这次中国之旅,理查德夫妇制定了详尽的旅行路线:从北京到西安、成都,选择这三个城市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然后去龙岩,带卡拉看看她的故乡和小时候呆过的福利院;再去合肥访问雅丽安娜的故乡,让福利院知道孩子被照顾得很好;最后一站是上海,从那里返回美国。

像理查德夫妇这样从中国收养孩子的美国家庭还有很多。美国热播电视剧《欲望都市》里也有收养中国孩子的情节。夏洛特和其丈夫亨利经历了填写烦琐的文件、家访、面试之后,终于等来了一个中国养女莉莉。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收养法》,不久后制定了《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允许外国家庭来中国收养孤儿。中国很快成为美国、瑞典、西班牙、德国等国公民收养儿童的主要提供国。

中国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收养登记合计44260件,其中外国人收养登记4459件。美国人收养占外国人收养登记总数的66.8%。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收养签证统计(adoption visa issuance)》显示, 2009年,美国家庭从中国大陆收养了3001名儿童,全年跨国收养共12753名儿童,其中中国儿童占23.5%。中国成为美国家庭跨国收养的第一大来源国。统计显示,1991年以来美国公民从中国收养了7万多名儿童。

另据加拿大移民部门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人每年约从中国收养1000名孤儿。瑞典则成为北欧国家中收养中国孩子的“大户”,瑞典国内颇具规模的收养家庭民间组织网名定为:中国孩子(KinaBarn)。西班牙55%的收养家庭收养的是中国儿童。

跨国收养的好处

“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无法生育自己的孩子。直到1996年,我们才开始考虑收养一个孩子。至于到哪里收养,我们在调查不久后就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跨国收养,主要是因为国内收养等待时间十分漫长,而且生母可以随时改变主意把孩子再要回去,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劳拉·理查德说。

罗伯特•汉森和辛迪•汉森这对美国夫妇也前后收养了两个中国孩子:凯莉和夏莱。2003年,他们收养了第一个孩子凯莉。

“经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跨国收养,而不是在国内收养一个孩子。因为在美国,你只能被选,也就是说被生母从一大堆简历中挑选养父母。这样可能你永远也选不上。即使被选上了,并负担了准妈妈在整个怀孕过程中有关孩子的所有费用后,那位新妈妈完全可以临时改变主意。然而,从国外收养相对而言没那么困难,那里,有一个孩子在等着你。”罗伯特说。

美国国内收养实行“公开收养“的模式,即被收养儿童的生身父母不仅全程参与收养抉择和养育过程,还和收养父母共同养育被收养儿童:收养父母和送养父母相互认识、保持联系,也让被收养人知道谁是自己的生养父母和收养父母,孩子常常往来于双方家庭。

如果被收养儿童的生身父母想要回孩子,不论儿童被收养了多长时间,生身父母优先拥有养育权。送养父母认为,这种收养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这也是理查德和汉森这两对夫妇最大的顾虑所在。

家长们选择国际收养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国内待收养的儿童多为问题家庭儿童,或有健康问题,或有精神创伤,家长会有后顾之忧。除此之外,种族隔阂也是一大缘由。美国有50万儿童待领养,黑人孩子占总数的40%以上。美国收养律师协会前主席史蒂文•基尔希说:  “在美国很少有家庭愿意收养混血儿,愿意收养黑人儿童的更少。”

黑人也不愿意让白人家庭收养黑人孤儿,比如“全美黑人社会工作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lack Social Workers)坚决反对白人领养黑人孩子,并认为哪怕是最敏感、最具爱心、最有技巧的白人领养者也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很多黑人儿童的生身母亲更愿意让外国人收养自己的孩子。

专家估计,美国每年大约有500名儿童被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西欧的家庭收养,其中大多数是黑人和混血儿。被外国家庭收养的美国儿童实际数字可能会更高,因为美国没有出境签证制度,联邦政府对此不做统计。

对另一些国家而言,本国出生率低,因而可供收养的儿童少,所以想做父母的夫妇们不得不选择跨国收养。瑞典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进入跨国收养阶段。德国媒体也提到,德国约有两万对夫妇想收养孩子,但可供收养的儿童只有7000名。

是收养还是拯救?

1996年,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由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记者偷拍并任意剪辑的有关中国孤儿院的电视纪录片《死亡之屋》(DyingRoom),同年美国的人权调查报告也以《弃之于死》(Left to Die)为题,对中国孤儿院的情况进行不实报道。一时间,美国公众对中国孤儿充满了同情。

那么,收养中国孩子是为了“拯救”他们吗?罗伯特•汉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直接:“很多人说收养中国孩子是为了‘拯救孩子’,但是,对我们而言,这与‘拯救’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孩子不需要被我们拯救,倒是一些不幸养成坏习惯的美国孩子更需要大家拯救。我们的历史只有几百年,而中国的历史则几千年,在那里,也许一些孩子比较贫穷,但是他们都很快乐。相反,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机会,孩子的到来充实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理查德夫妇在收养第一个孩子卡拉之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做调查,比较不同开放涉外收养的国家的优劣势。劳里说:“我在选择中国还是俄罗斯之间犹豫,我祖父是俄罗斯人,所以我刚开始比较倾向去俄罗斯收养。然而,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供收养的孩子总体上更健康,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顾。”

记者从康涅狄格州的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了解的情况与理查德夫妇的考虑相符合:中国孩子确实比较健康,这主要是由于母亲抽烟、酗酒等情况比较少。收养中介机构也愿意推荐美国夫妇收养中国孩子。

这一情况与俄国相比较会更加清楚。2009年美国从俄国共收养1586名儿童,居第三位。过去十年,俄国一直是美国家庭跨国收养儿童的三大来源国之一,同时是收养白人小孩主要来源。但是,收养俄国儿童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俄国孩子都来自于孤儿院,但是在俄国孤儿院,三到三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每月失掉1个IQ值。俄国孤儿患有胎儿酒精综合症的比例比其他地方的孩子更大。同时,几乎所有从孤儿院出来的孩子在发育上和智力上都比同龄人要慢,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的孩子即便依靠治疗也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除了健康原因外,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特别是华裔的印象也促使着一些人收养中国孩子。亚裔由于工作勤勉、注重家庭、强调子女教育,被认为是“模范少数民族”。一位有着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犹太人母亲就认为:犹太人有不少传统与中国人相同,例如家庭观念强、重视孩子教育、理财和经营均很有一套等。因此,在抚养中国婴孩的美国人中,有不少是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人。

《世界博览》记者在与一些收养家庭接触的中体会到,大多数美国夫妇收养中国孩子是出于现实原因自己不能生育或者错过了生育年龄,有些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想给孤儿更多的关爱,还有一些家长出于热爱中国文化,而抱着拯救中国孩子的目的而收养中国儿童的家庭非常少。

带小天使回家

“收养孩子需要准备堆成山的材料,包括收入明细、推荐信、自我介绍、医生的评估报告等,还得提供包括有无犯罪记录证明、社工活动等其他材料,此外,还要进行一整个下午的指纹识别。几个月后,所有材料发往中国。接下来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过得相当慢。“罗伯特•汉森仔细回忆了收养大女儿凯莉的过程。

提到收养凯莉,辛迪和罗伯特夫妇俩都难掩当时激动的心情。“13个月后的某一天,当时已接近感恩节,门铃响起了,对方对我们介绍说是收养代表。他送来了来自中国的关于孩子的资料,还附了两张照片。她9个月大,非常可爱!我们被告知去中国接孩子还需要7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是,我们实在迫不及待,尽量缩短办手续的时间。2个月后,也就是2003年12月4日,我们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辛迪说。

罗伯特和辛迪来到了重庆——凯莉的出生地——并在一栋办公楼里第一次见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女儿。

“当时的场面让我们终生难忘,15个孩子坐成一排,父母们都在确认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泪流满面地拥抱着自己第一次见面的孩子,一边闪光灯闪个不停,整间屋子有些乱,但是充满了欢笑与幸福。

接下去的几天几夜都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第一天晚上,我们的女儿一宿都没睡,她像个小考拉一样依偎着我,我只有在酒店的走廊上来回走动,并哼着圣诞歌曲才哄着她安静下来不哭闹。当时这种感觉很奇妙,在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国度,我在一个充满了白色圣诞氛围的酒店里,哼着圣诞歌曲,怀里抱着中国孩子。”罗伯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凯莉跟我们很快就熟悉了,离开中国的时候,我们也不再在乎那些陌生人在看我们一家人的奇怪的目光了,因为凯莉喊我们爸爸妈妈。上下飞机时,当她停下来激动地指着每一架经过的飞机时,我希望她会记得中国,我也希望她相信她出生的和成长的都是一片充满着爱的乐土,我还希望,她有一天会理解,是她拯救了我们。”罗伯特将自己的女儿称为小天使。

繁琐但谨慎的收养程序

中国收养法规明确、程序合理、关于孩子的资料齐备、收费低廉。这也是美国家长选择来中国收养孩子的重要原因。

1985年中国首次批准一位来华旅游者在广东收养一名女婴,普通外国公民来华收养之门就此打开。中国从1992年正式开放涉外收养,并于1996年成立了中国收养中心,专门从事涉外收养服务工作,负责审查涉外收养中外国收养人的收养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以及涉外收养的对外联络和协调。中国收养中心属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由民政部主管。

2003年2月,中国收养中心按照《与中国收养中心合作的外国收养组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中国收养中心对外国收养组织在华开展跨国收养的暂行规定和要求》,对外国收养组织进行了一次评估。中国收养中心对有问题的收养组织提出了改进意见,对不合格的收养组织已终止与其合作。

截至2009年6月1日,与中国建立收养合作关系的国家有17个,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意大利。在这些国家中,与中国收养中心合作的政府部门和收养组织共135个。

中国收养中心统一受理国外收养申请,并且收养人必须亲自来华办理收养手续方可接回孩子;来华办理手续的效率较高,一般短则三、五日,长则十来天,大多在省会城市集中办理,收养登记、司法公正、小孩护照等资料一应俱全。最令收养父母满意的是,他们到达一两天内就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孩子,还可以实地参观孩子所在的福利院。

外国人在中国收养一个孩子的费用约5000美金。捐款在3000美金左右,直接交给福利院,同时能收到发票和捐献荣誉证书。另外,中国收养中心收取365美元的审核费和200美元的翻译费,再加上办理其他手续约800美元的费用。当然,外国人也需要支付给本国的收养组织一部分费用。

这些要求对美国家长而言并不是负担,他们甚至很喜欢中国这样的制度设计。比如,韩国不要求外国收养父母亲自去韩国接他们的养子女,而是让收养机构将被收养人送到美国某机场,在那里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虽然这样做可以省去美国夫妇省去远赴他国的车旅费,但是美国夫妇对此有些反感,他们觉得失去了亲自去看一看孩子出生国的机会。他们认为了解养子女出生国的文化并保持与它的联系十分重要。

再如,南美一些国家对外国收养申请没有统一的受理机构,而是让外国收养者自己到地方民间去收养子女,这让外国收养父母很不方便,可能在那里呆几个月一年也不一定能收养到一个孩子。

中国2007年颁布了关于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的新规定,要求外国配偶必须是已婚的异性夫妇,年龄为30-50岁,至少已经结婚两年,夫妇没有人离过婚。他们还需要拥有8万元以上资产。如果其中一人离过婚,这对夫妇必须已经结婚五年以上。离婚两次以上者不能收养。

新规定对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产生了显著影响。美国国务院的资料显示,美国家庭2009年一共收养了3001名中国儿童,比2005年减少60%。但是,这些规定目的都是为了让中国儿童们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健康的父母以及得到更好的照料。

对中国而言,将孤儿送出去不仅可以减轻福利院的供养负担,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儿童福利院首先把院里儿童的姓名、照片、来源、健康状况等资料报给中国收养中心,再由中国收养中心转给美国等国家的收养组织,收养者根据照片等挑选。

在办完了本国的手续后,中国收养中心向收养者寄发获准收养的通知书,外国人还要在中国办理一系列手续。整个收养过程要用1~2年的时间。目前中国国内参与涉外收养的福利院有200多家,主要有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以及重庆市。

相较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儿童的资料比较齐备。很多收养俄国儿童的家长反映,收养前对俄国儿童的了解不够多。俄国待收养儿童的医疗记录中包含着很多错误信息,或者遗漏了潜在疾病的线索。而收养中国孩子,可以了解到长达10页关于孩子的信息,包括血液检验报告、尿液检验报告以及孩子的成长报告等。

因孩子而形成社区

美国收养组织做过的一次国内调查发现,94%的收养儿童想要知道他们的亲生父母长什么样。对中国儿童而言,他们与父母不同的肤色使得收养不可能成为秘密。因此,收养中国小孩的美国家庭都很关注孩子的身份认同问题。

虽然目前收养的中国小孩身份认同问题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是在1995年之后被收养的,年纪不大,但是大多家长都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如何跟现在的父母在一起,帮助孩子了解中国是个什么地方,学习中国文化。

理查德夫妇劳里和保罗两个女儿都来自中国,他们为住在一个只有8千人口的小镇,居住在这里的亚洲人很少,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中国和亚洲文化并不容易。

“所幸的是,我们住的离纽约市只有3个小时的车程,在那里有很多接触中国和亚洲文化的机会。我们就经常带着孩子去纽约。”劳里说。

后来他们得知,耶鲁大学的美籍华裔学生发起了一个“耶鲁中国收养姊妹项目(Chinese Adopted Siblings Program in Yale, CASPY)”,这些学生在美国长大,他们为自己是华人而感到骄傲,更容易与孩子们沟通并被当作孩子们的榜样。

“耶鲁的学生花了很多心思,组织很多活动,教写中国字、做手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中间还提供中国菜的午餐,还有舞狮活动等。孩子们能一整天和耶鲁的这些学生在一起,很开心,也学到了不少。”保罗说。

劳里和保罗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与中国相关的内容,还一直通过类似CASPY项目这样的活动,寻找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并努力保持着联系。此外,他们也一直与收养卡拉时遇到的美国家庭保持着联系。

“我们这5个家庭一直保持着联系,每两年聚一次。卡拉与那些与她同一年被美国家庭收养的、来自福建龙岩的其她几个孩子保持着联系并建立了友谊。今年我们又有聚会,不过具体地点还没有决定。”劳里说。

一些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成立了互助组织,叫做“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组织(Families with the Children from China,简称FCC) ”。打开FCC的网站,欢迎页面上用中文繁体字写着“关心”二字。

FCC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社区。据一些西雅图的FCC成员回忆,建立该组织原来只是为了使一些在收养过程中结识的家庭回美国后仍能保持接触,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一个遍布整个北美洲的组织。

FCC最重要的活动是庆祝中国传统的春节和举办夏令营。西雅图FCC成员每年春节都会租用一所小学的设施举行游园活动。夏令营被命名为“中美传统”(Chinese American Heritage)或者“保持传承”(hold heritage).

由于FCC频繁举行各种介绍、体验中华文化的活动,许多收养者的社交圈子都发生了变化。非亲非故的家庭彼此间走得很近,这在美国社会是很罕见的,中国孩子成了维系这些家庭的纽带。FCC也因此形成一个社区。

根据FCC问卷调查,文化整合和寻求支持是收养了中国孩子的家庭参加这一组织的主要动机。在回答“什么原因促使你参加FCC”时,选择“为我的中国孩子寻找社会支持”的人达100%,选择“文化整合”的达95%,“寻求对父母的社会支持”的达71%。

研究跨国收养的学者、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黄邦汉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些家庭愿意走到一起,是因为感受到社会压力的存在。虽然不会有公然地歧视,但是主流社会仍旧存在对少数族裔的排斥和不信任。在这些收养者看来,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问题根深蒂固的国家,为孩子寻求一个与他们肤色相同的族裔认同是必要的。”

抽文:

外国人在中国收养一个孩子的收费共约5000美金。其中,捐款在3000美金左右,且直接交给福利院,同时能收到发票和捐献荣誉证书。

抽文:

1988年前,韩国是美国海外收养儿童数最多的国家。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送养人数锐减,从每年的六七千人降至两三千人,重要原因就是国内认为把孤儿送往外国,丢国家、民族的脸面。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