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中国问题”?

(2011-05-12)

早报导读

● 伟达

最近适逢中国著名的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北京一家报纸刊出长篇访谈,表示清华大学将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解决中国问题”为己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克服传统的落后,阻挠及误区,在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该访谈认为,如果对中国的问题都没有能力回答解决,那么所谓一流大学也就沦为空谈。

清华尽可以壮志凌云,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集若干所高等学校精英之力,试图去解决中国问题,也确实成了所谓中国特色之一。这其中反射出三大深层动因,非常值得整个中国社会的观察反思。

首先,现代化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主要依靠具备现代教育内涵、结构、开放和规模的大学为平台和渠道,乃鲜明揭示出现代化的理性、科学和知识文明特征;而以农业文明起家的中国,不乏农民起义传统,农村可以包围城市,农民也能打下江山,但中国农村及其文化背景,绝对成为不了现代化的发祥地。

再者,学者和学生不断走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前列,对推动现代化责无旁贷,因为其同时具备了现代先进知识和青春开拓求新两大特质,也就说明所谓中国问题,更多是源于普遍的传统“向后看”保守哲学,及现代科学和理性素质的欠缺,经常导致了学界“世人皆醉我独醒”式的孤独超前与抗争。

第三点,学界可以作为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但并不能成为实行全面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因为只有当现代化成为全体人民的主动追求时才能成功,徒有相对少数的知识分子热情和呐喊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广大人民,尤其是乡村民众的经济能力增长和有效现代化启蒙,知识分子必定孤掌难鸣和片面单薄,自己反倒可能被中国问题所解决摧毁。典型的例子,如所谓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其实是“大革文化命”。

由于中国问题难度空前,中国知识界与其雄心勃勃、甚至有些大言不惭地宣称要“解决中国问题”,实际上能维持住自己不被中国问题所解决消化掉就很不错了。历史已经见证了不少中国知识人士年轻时变革求新,中老年后却归于保守被动,甚至开始怀疑所谓“中国问题”是否确实存在或者值得改革。

其实这是已被中国问题拖下水的典型征兆,即继续攀登已经无力,转而走向下坡路,尽管可以用“反璞归真”,“安定稳妥”或者“提倡传统”等借口掩饰一番。

笔者以为,欲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解决,中国知识界必须做出全民族启蒙的崭新努力和举措,促进文化深层及心态上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应该在以下几个要点建立和普及全民共识:

首先,旗帜鲜明反对专制——无论是赤裸裸的独裁或所谓温和的新权威,绝对不应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主流特征;民主和法制必须取代专制滥权,因为只有民主法制,才能形成对专制和滥权的有效制约和矫正,并促成舆论的有效监督和百家争鸣。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