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农村报

公众的食品安全,除了从明天起,各自肩负“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自救使命之外,还能指望什么?现在看来,确保公共食品安全的首要前提,便是尽快摒弃这种“让一部分人的食品先安全起来”的短视作法,要通过制度来强迫公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民众安危与共,这或许是破解食品监管难题最起码的底线诉求。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讨论,借由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词、一次又一次人为事件而接连发生。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危险时时存在,只是无法预知下一次到来的时间和领域。在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种种担忧之外,竟然存在一片不被侵染的领域:据5月6日《南方周末》报道,包括众多国家部委、省级政府在内的国家机关单位,均通过各种形式长期进行“特供食品”的生产、拣选和享用,多年来俨然自成体系、潜行其道

特供,这一名词对于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曾经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待遇,随着体制改革,经济充分发展之后,人们不再为食品供应不足而担心。但特供作为一项待遇,似乎并没销声匿迹——在不再“缺吃少穿”的同时,应运而生的,便是食用安全日益成为一种奢侈。挥之不去的三聚氰胺和瘦肉精梦魇,以及不断被更新着的个案,让人们忧心忡忡。但在此之外,在某些特定的机关和区域,却是另一番“祥和”景象,而这一切则均要拜“特供”所赐。

据媒体调查,在北京周边农村,高墙、铁栅栏、保安环绕的某些区域,有北京海关等机关不少特供食品基地,此类基地所出产的果蔬均严格确保“安全”,杜绝化学污染,无毒无害,而且是专人照料和看管,所产果蔬直接进入特定的机关食堂。该报道还透露,广东省某厅在十多年前就雇佣村民专门为其种植蔬菜、饲养家禽。而即便是没有条件专辟农场进行生产的要职机关,也有一套自己的特供食品采购程序以保证安全,曾在网上长期流传、并遭到非议的某国家机关关于特供食品的文件,在此次报道中亦被证实。而所谓“特供”要解决的,除了安全,可能还有价格。另有媒体报道,很多由财政拨款的国家机关食堂,在物价飞涨时代,让公职人员“在稳定低廉的餐饮享受中,过着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隔的生活”。真正的物美价廉,此其谓也。而这一切的一切,所耗费的却皆为公弩!

从特供食品的生产要求和检测程序可看出,令公众长期担忧并不断吁请的食品安全监管与检测难题并非不可解决,在特供食品的生产和质检过程中有诸如“交叉互检”、“蔬菜档案”等常规设置,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程序都得到了严格甚至苛刻地执行,因为“任何一个关键控制点不合格都将被取消特供资格”。反观无法消受此等特供的平民庶辈,却要每天面对各种不明成分的食品惶惶不可终日。媒体多次聚焦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呼吁建立严格而牢固的监管链条,九部委联合担责的食品安全问题,居然最终还是让分管副总理“抱愧民众”。现在倒是有必要问一句,这些职责所在的各部委及其下辖机构,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特供基地?如果有,那么公众还有什么理由对餐桌上的这点起码安全寄托丝毫希望?吃不到一个锅里,劲便注定无法往一处使。

在这类特供食品基地所秉承的原则中,除了“保安全、保质量”等对食品本身的质量要求外,特别有一项保密条款,亦显得颇为诡异。究竟是什么让“保密”成为特供食品的必备要件,是否在决策者和执行者眼中,这项已经推而广之、甚至连最基层权力机关都开始自己种菜的配享待遇,也是长期处于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境地?想来是的。因为特供的本质便是特权,而特权丛生所给予人们的不平等感受,是注定无法用宣示性的口号、替罪羊式的问责所能消弭的。历史的教训已昭示人们,特权与腐败所危及的,一定是这个国家最本源的根基

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津考察期间曾表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诚哉斯言!公众的食品安全,除了从明天起,各自肩负“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自救使命之外,还能指望什么?现在看来,确保公共食品安全的首要前提,便是尽快摒弃这种“让一部分人的食品先安全起来”的短视作法,要通过制度来强迫公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民众安危与共,这或许是破解食品监管难题最起码的底线诉求。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