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太白评论(0) | 标签:献血, 大学生

“今年我院学生参加献血的时间是4月28日上午7:50——10:00,请同学们尽量早点到参加此次献血;

今年参加献血主要由2009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成任务,09统计、保险本科生指标为40人;

也请其他年级的学生自愿参与;

请党员和积极分子真正体现先进性,积极参与,能在关键时候站出来

以上内容是我在班级公共邮箱看到辅导员发来的邮件。

看到这封邮件,我有些诧异。这体现在两处:1、每个院献血有不同的时间安排,过期不候?2、献血有指标,有任务分配?

为此,我问了一些同学,说每个院有指标,有不同的时间安排。而且,更让我吃惊的是,这献血不是无偿的。补偿从300-500不等。

上网查到一条去年的某个报道:某学校不献血不颁发学位证。

我原以为献血就是袖子一挽的事,看来这事现在没这么简单了。

像这样的献血指标,献血任务,“分批次,有主力”的献血颇有战术布置的意味。成效当然也颇为显著。我有看到辅导员最近发的另一封邮件,大意是这次全校献血大致完成任务,暂不需要我院学生献血了。当然,老师也强调这不是说不能献血了,也鼓励学生在注意健康的情况下参与献血。

我看到这样的类似于战役胜利的“喜报”,不知是哭是笑。

先谈指标化的问题。指标有时候是个好事情。指标化是个量化的过程,量化的特点就是一目了然。谈一国的经济,没了GDP,没了物价指数还不好入手。指标化也便于我们管理和制定政策。但,是否什么事都可以量化?献血,首先在我看来,第一,它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设置如此的指标,如果符合献血标准的人数不够怎么办?让本身贫血的人去献血?当然,有人会反驳,我们会根据每个院不同的情况,根据历史数据安排合理的指标,做到“人性化”处理。但是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用这样的利益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来衡量。从利益最大化来衡量,很多希望渺小的救援行动不必展开:挽救一个生命的代价甚至是牺牲另外的生命。但是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下去是出于一种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也许,这样的献血指标不会导致某个人真正因为献血过度而死亡,毕竟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有一定把握。但这样指标的存在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尊重。血液,也是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献血原本是出于对另外生命的援助,若设立指标,就有一种强迫在里面。当今社会,关于我们是否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身体尚且引起争议,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应反思?

再谈“钱的问题”。

当然,是否有必要实行有偿献血,看法因人而异。目前社会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法律是禁止有偿献血的。退一万步,我们有一百个开展有偿献血的理由,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抛开其他不谈,有偿的这个“偿”应该有个设定。听到消息说,有的银行职员找人代献血,1500-3000不等。而各种血托也在各地悄然兴起。这样的有偿俨然成了某种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体现。甚至在学校,不同的学院都有不同。血有价,说的就是人有价,生命有高低贵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般的政府都会对关系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严格控制价位。为什么?因为这关系到民生,关系到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白领还是民工,所有百姓的生命,生活。尊重生命是人权最基本的一条。单纯从交易上看,血应该是关系到生命的紧要元素吧?我们在公开买卖之前,是否要定个公道价?

诚然,或许大范围的缺血是个事实,近年不断有新闻提到目前全国医疗中严重缺血,各界也极力呼吁献血。从呼吁献血到如今看到的献血指标,我不知道是从哪一级部门开始设定这样的指标,我也并未得到某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设定这样的指标,但我对中国人解读政策的能力很有信心。从含蓄的“提倡无偿献血”的字里行间,必然会导致指标的出现。献血总额,献血人数的统计必然是工作报告中的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政绩。群众献血不积极?这不是问题,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确实是提高积极性的可行办法。不过最终这样的优惠政策终于演变成了有偿献血。而另外,又有不断的新闻报道医院对血液的违规买卖造成了公众对献血的不信任。这说明献血的制度有待完善。显然我们把精力都花在了分摊指标,价格鼓励上,无暇去管制度问题了。

这样的指标献血,这样有“高低贵贱”的有偿献血,或许得到了任务的顺利完成,或许得到了赏心悦目的数字,甚或成了某些官员晋升的机会,但冷冰冰的指标是否又会遮盖一些本质?当对指标的关注代替了献血的本质目的,而且存在“不公道”的价格,有天我们是不是把我们的全部身体器官拿上桌面买个好价钱?对生命的基本尊重置于何等位置?我不敢想有赡养老人指标,有乱扔垃圾指数的一天,若这些指标被提出来的时候,说明社会在关心老年人生活,关注环境保护,还是对社会公德底线的讽刺?

回到学校。当“李刚门”事件发生,当药家鑫站在被告席上,一个个的案例让人们不断在指责大学生缺乏基础的道德教育,让大学也在反思教育中的不足。从献血的事来看,当学校乃至社会在用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学生灌注着一种不平等,当学生已经视献血为卖血,且是“价钱不公道”的卖血,对生命的漠视就不那么难以理解,而这样的教育并不在书本中,它的作用原比书本来得直接,来得深远。我感觉它抽走的不仅是学生身上的血。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