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d by LJ

看看人家新浪

出身“黄埔”
2011年5月30日 
文|CBN记者 兰红 李娜 张晶 龚鸿燕
 

立即执行

对从新浪走出来的人来说,即时反应、立刻执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了新公司。

文|CBN记者 张晶
 

  2011年5月,在线服饰零售商凡客诚品有了一个推广新决定—签下黄晓明作为帆布鞋的代言人,拍了一个广告。这次和推前两个代言人韩寒和王珞丹的成功经验不同的是,先要在社交媒体推广,而不是户外和传统媒体。
  从5月4日下午决定这么做到做好全部准备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而执行这个决策的便是罗林志和他的团队。出于对电子商务的兴趣,2009年5月,罗林志从新浪新媒体推广助理总监的职位上离开,加入凡客诚品新成立的新媒体部门做社交媒体推广。
   刚进凡客诚品的时候,罗林志发现,这家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师团队,大家穿得花花绿绿,多了许多个性。这让之前不爱说话的罗林志感觉更舒服。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他必须变得更加爱说话、会说话,因为在他的岗位,和各部门的沟通必不可少。
  以前在新浪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他只要将整个流程中交到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好即可,现在他一下子有了很多必须自己思考的问题。但新浪烙印仍清晰可见:既然选择了这个事,就得认,就得把事情先做出来。即便是试错,也得快。
  领到任务后,所有人被要求立刻投入工作,他们在第一时间被分配到详细的职责和流程,从怎么将视频广告传到优酷上,到剪辑好发布到微博的精华版,详细的截图发布版本,联系首批转发的微博意见领袖和相应媒体,到第二天10点半应该怎么去引爆这条微博,全部在当晚21点以前完成。
  对罗林志来说,这过程仿佛是新浪处理重大突发新闻的重现。一旦听到一个重大突发事件的传闻,新浪编辑就警觉起来开始组队,不过不同于传统媒体,他们不是先忙于核实消息,而是通知全部人员立即到岗,在其他人都往公司赶的时候,值班编辑立刻搭建专题框架,当所有人赶到之后,这些编辑开始丰富专题内容,与此同时核实新闻事实。
  要辨别一个人是否在新浪呆过很容易。他可能不是精英气质,看上去也不一定个性十足,但他有个习惯改不掉:对于请求即时反应,立刻执行。
  这种执行力让新浪微博初创时期的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从确定要做到产品内部测试,只用了短短两周时间。“我们习惯在最短时间内先搭出一个框架,如果满分是十分,我们宁愿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一个五分的成品,再在用户的反馈和交互中修修补补,为其迅速加分。”新浪微博产品总监林水洋说。林水洋是从新浪一线成长起来的80后中层管理者。

 

>>在新浪工作过的人都会被刻下新浪的烙印,养成即时反应、立即执行的习惯。

  今年28岁的许泽玮在新浪曾经做过编辑和互动社区(微博前身)的项目经理,他想创立自己的事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于是他在2009年加入了浪淘金的创始团队,成为产品经理,为以后自己的创业之路积累经验。
  在搜狐和新浪都工作过的他认为,新浪的这种执行力其实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琐碎的流程规范,一部分是不需要个性的绝对执行。新浪对编辑有着详细的要求来保证“我们是最快的”。新浪会明确规定编辑记者24小时开机,甚至细节到所有即时通讯工具都设置成自动登录以提高效率。违反规则的问责制度、惩罚条例和流程规定同样详细。
  初创浪淘金时,规范和流程都要自己创造,许泽玮和同事们对流程细节的关注甚至不亚于在新浪的时候。比如组织会议,他会将提前多久通知、以邮件还是短信形式通知、确保所有人回复等都列入规范启动会议流程。
  快速执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新浪来说可能是比竞争对手快10分钟的专题推出,而对于罗林志来说,则是黄晓明版本的凡客广告在微博上短时间内就有了不错的影响力:8小时内转发12万次。
  罗林志、许泽玮这样的年轻人在离开新浪之后,成为新兴互联网公司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新浪还培养了另一种人:门户网站主编。凤凰网副总裁刘书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加入源于新浪的一次定位微调。2002年,新浪试图为自己加入一点媒体特性的尝试,于是从传统媒体招来了一批采编精英做各内容频道总监。当时是北京晨报首席记者的刘书就于此时加入新浪成为了财经新闻中心总监。
  但是在3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新浪又回到了它的纯粹平台文化:快速、准确。在刘书眼里,新浪的快速的执行力意味着,“很多事情,只有新浪能够做成,但也有很多事情,新浪做不成。”刘书想要追求媒体气质,这意味着强调社会责任感,有着自己强烈的价值观。在经历了到微软管理MSN网站内容的职业经历之后,刘书后来选择了凤凰网。
  不过,许泽玮说,新浪的人离开后仍然是一个体系,他们仍然享受在一起做事情的感觉。虽在不同地方,但是当彼此需要调动资源时,无论事情多琐碎,伙伴们仍立刻反馈执行。“这是很自然产生的一种责任感。不用这个事情分配给我,只要是这个事情涉及到我,我也会立刻将它完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