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8-6.14)

No.1 切实保障选民的“被提名权”

《学习时报》,2011年6月13日,作者:莫纪宏

(原文摘编)今年是我国县乡两级基层换届选举年,最近一个直接相关的社会热点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权利如何保护。

现行宪法(第34条)和选举法为选民能够当选人大代表提供了充分和有效的权利保障。这些“被选举权”包括“平等权”、“被提名权”、“介绍自身情况权”、“知情权”、“竞争权”、“当选权”、“放弃权”等等。“被提名权”,是任何选民都可以合法的方式寻求被提名。此外,在选民当选人大代表的过程中,选民可以介绍自己的情况,有权了解其他代表候选人的情况,可以发表自己的当选理念,当选后有权接受这种代表职务,也可以拒绝担任代表。

从宪法学和选举法的理论来审视,目前的问题主要涉及“被选举权”中的“被提名权”。选举法第29条第2款早就说明了两种必然的情形:一种是选民主动寻求有提名权的合法主体依法律程序提名自己作为代表候选人;一种是选民被动接受有提名权的合法主体对自己的提名。如果上述条款只能理解后一种情形,那么就会出现“让你当代表你才能当代表”这种严重违反民主的现象。目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独立候选人”问题,实际上是一些想当人大代表的选民依据选举法第29条规定寻求获得有提名权的合法主体的提名,这种行为是选民依法享有的“被提名权”的应有之义。一些地方的干部和社会公众因为缺少对选举法规定的正确理解,在实践中将这个问题复杂化了,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当下之务,就是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制度上明确选民被选举权的意义和内涵,在选举实践中鼓励符合条件的选民依据法律程序来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合法地当选为人大代表,这是宪法和选举法赋予每一个合格的选民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

【推荐理由】推本文实在是为了以正视听。中国的宪法和选举法,早就为有志于“代表人民者”提供了个人奋斗的渠道以及全方位的法律保证,别想当然认为中国的人大代表都是组织定的。不就是有普通民众主动提出想当人大代表吗,怎么就搞成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什么时候,普通人竞选人大代表,当政者能偷着乐,百姓安之若素,那国家的政治生活就正常了。

No.2 无人听证非市民素质不高,只是不想被戏弄

《红网》,2011年6月11日,作者:肖亚洲

(原文摘编)对无人报名参加的水价涨价听证会,东莞官方怒斥消费者“不成熟”、“民主素质不高”。不料,6月10日又作进一步澄清:原本邀21人,实际有5人报名。相当于改口说“成熟消费者”和“民主素质高”的市民还是有的。

价格听证会实非西方专利。清嘉庆年间,澳江两岸百姓要过河,与船家因船资起争吵。士绅就召集村民,就船资问题开会。福建安溪县城雅兴村至今保留这一方180年前的价格公议的“听政会”石刻:“舟楫之利,本以通往来,近因子侄纷更多事,兹众等公议,定:澳水安流一文;满牛皮石二文;大水难渡,听其对约甘愿。”

价格听证实在是和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说的消费者成熟度、民主素质不沾边。如果说处开放前沿的东莞市民,民主素质尚不如180年前的雅兴村民,那还真是对现代文明的嘲弄。

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是“众等公议”,那过河费标准变与不变,就不是船家说了算,也不是过河百姓说了算,更加不是召集听证会的士绅说了算,而是双方商议的结果。而且,这样的听证会,大抵不会出现与会者身份造假,也不会有人扔水壶,更不会通知开个会还扭扭捏捏,应者寥寥。想那会场情景,一定会是唇枪舌剑,倘是过河费真该涨,也断不会是众口一词的“涨涨”,除非雅兴村百姓脑子集体出了毛病。

东莞的尴尬,是听证制度形象降低和公信力消退的明证——听证会戏弄民意,民意反过来又鄙薄听证会。

【推荐理由】对比180年前在福建雅兴村举行的那场听证会,大字可能都不识几个的村民、船工无论如何比不上今日之东莞市民、企业,士绅权威当然更加比不上今日之政府,但180年前的听证会能开得风生水起,今天的听证会民众却连陪着玩的兴趣都没了,个中滋味还真是值得玩味。一句话,貌似先进的听证制度被唱歪了。

No.3 中国何以难出基辛格式智囊人物?

《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6月10日,作者:陶短房

(原文摘编)87岁高龄的基辛格以《论中国》让世界再次聚焦这位淡出一线政坛已久的美国政治家。尽管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反映出的,不论认同或不认同其观点,几乎每个人都对基辛格的政治眼光、预见能力和剖析力感到钦佩。那么,中国何以难出基辛格式的人物?

翻阅基辛格的履历不难发现,他是个学业基本功扎实且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拥有文学和哲学的学位,而且拥有当工人、翻译的经历和军旅生涯。从政之初,他长期担任纽约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顾问,和尼克松的政治搭档也早在竞选时便结成。可以说,早期经历为他政治明星期的爆发做铺垫,而扎实基本功、丰富阅历和波澜壮阔的国际政治舞台“一线演员”生涯,又为其引退后漫长的智囊生涯,提供了最好素材。与之相比,中国某些“智库”中的“智囊”,或没有扎实的学术基本功,或缺乏足够的阅历和磨炼。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又如何能成为基辛格式人物?

在美国,循类似道路成长起来的实力派政治智囊、分析家并非少数,如基辛格当年的政治搭档、因“水门事件”声名狼藉的尼克松,就曾因一本《不战而胜》准确预言冷战轨迹,而令后来人惊叹不已。

而在中国,很难想象一介布衣能旁若无人地跻身一线政治家行列出谋划策,更难想象一个曾担任过国务卿要职的“退休干部”会在52岁的“当打之年”急流勇退,从此在私人智库和民间政治论坛摸爬滚打三十多年。

【推荐理由】打岔一句啊,古已有之。心学大师王阳明倡“知行合一”核心学说,能坐而论道,能起而行之,能讲学授业,能领兵平叛,同时代和后世“关注”他的粉丝不计其数,是读书人的偶像,至今还有他的传奇。

No.4 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

《人民日报》,2011年6月9日,作者:评论部

(原文摘编)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越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越需坚定对人心向背的清醒认识:政府公信的“无形资产”,远比经济成就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不能让一些地方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的强拆中离散了人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GDP,却让子孙在不断蔓延的污染中承受痛楚。

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推荐理由】《人民日报》连续两组评论,暂时以“讲道理”为主。我们希望《人民日报》能够再接再厉,从讲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更上层楼,进入个案分析,在一件件损害人民权益、政府信誉的具体事情上,指名道姓地摆事实、亮观点。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