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现象】

2011年4月11日,波士顿市长托马斯·梅尼诺宣布:在所有市政府部门、机构(包括学校、餐厅),在市政府所组织的任何活动中,严禁销售、提供含糖饮料;在市政府所属建筑及设施上,严禁出现含糖饮料之广告。同时,政府经费被明令禁止用于购买任何含糖饮料。这是美国迄今为止针对含糖饮料出台最全面的政府条例。

无独有偶,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近期提案:禁止在纽约使用食品券(Food Stamp)购买含糖饮料。食品券是美国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代金券,使之能够获得生活必需食物。然而,在纽约,每年大约有一亿美元的食品券被用来购买含糖饮料。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少数民族(亚裔除外)是食品券的主要收受者,而他们的饮料摄入量和糖尿病、肥胖患病率都远高于白人。

此大潮下,加州亦有议员提案:给含糖饮料加税(每罐约12美分),并将税款用于教育和医疗。

这些政策和提案的背后,是无可争议的科学证据。每天一罐含糖饮料,每年体重将增加约7公斤,糖尿病的风险度也会翻倍。目前,美国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肥胖。全国有三分之二的成人是超重,三分之一者肥胖。肥胖每年造成损失达1700亿美元,并导致30万美国人死亡。另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意料之中,此次限制含糖饮料的运动遇到了来自饮料行业之强大阻力。4月底,加州饮料加税的提案被否决。不过可喜的是,波士顿的调控政策已着手实施。美国全国范围内也禁止在学校出售含糖饮料。同时,西弗吉尼亚和阿肯色州业已开始给含糖饮料加税,另外还有十几个州亦有类似考虑。

当美国着手亡羊补牢之时,作为世界第二大饮料消费国的中国能从中借鉴到什么?让我们先看看中国国情。

我国这几十年饮料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最近三十年间,生产量扩大了约300倍。虽然国人人均摄入饮料量不算高,但是在大城市的青少年中饮用量可谓“超英赶美”,率先和“国际水平”接轨。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小琪研究,我国大城市的中学生,每天平均要喝1200毫升的饮料,远高于水的摄入(660毫升)。更严重的是,三分之二的饮料为含糖碳酸饮料(如可乐)。另外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国超重及肥胖的现象日益严重,近20年,我国不少大城市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5-10倍。2003年我国由肥胖造成直接经济负担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为了能避免在不远的将来也陷入美国目前面临的公共卫生困境,我们的政府是否应该有所行动呢?比如,考虑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禁止在学校出售含糖饮料,并限制相关广告,从而摸索出能够行之有效的调控模式,进而向全国推广。越早采取措施,越多孩子受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为哈佛医学院教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营养、创伤、脑专家委员会委员)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