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4日)

十年以来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昨日京城水患不遑多让一周之前的江城,雷声隆隆之时,互联网上一片哀鸿遍野、苦中作乐。

那幅“水漫地铁”的图片是今日中国各地报纸头版主角。终于轮到《新京报》、《京华时报》感叹本市“一场暴雨,环路半瘫”了,于是,头条评论重复主旨:《不要在北京再“看到海”》:“未来北京的地下排水管道的规划将要提高到怎样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每年都疲于应付,而是要真正富有远见和智慧,让市民不再受内涝之苦”;《大城市不能总被大雨批判》,“城市发展,要花钱的地方挺多,但不能总是在那些‘看不见的’基础性工程上短缺,在一些‘看得见的’面子性工程上把好钢用足。”

身居首善之区的央视也来助阵,昨天傍晚新闻频道直播连线中涉水而行的记者,今晨《朝闻天下》再谈“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显而易见”,更是成为央视网头条,呼吁首都有必要像“治堵”那样“治水”。

昨日《北京晚报》二版下部,左边是中宣部发言人认为“唱红歌是传统,与向左向右转无关”的表态,右边是“2000演员共同举起《我们的旗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最后联排消息。午后时分,高级宣传官员对“唱红”提问的这段回答也已登上搜狐和凤凰网首页头条位置,今晨亦登上多家报纸头版。

关于“红歌”的新闻,尤其是在薄熙来治下唱响的“红歌”,在中国市场化媒体上绝大多数时候以一种“立此为据”的包装方式出现(当然,重庆报章除外)。类似“唱红歌可以治病”的报道,往往被会编辑们摘录示众——就在前一天,多家门户网站即在新闻首页展示来自《重庆日报》的“癌症晚期患者靠唱红歌挺过化疗”。

每逢此机,网民评论自然是压倒性的嘲笑、斥责,更不用在说在微博和论坛上,反对“唱红”的人们将重庆贬作“西红柿”,视薄熙来的支持者为“五毛”,传递着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何兵对这种活动耗费金钱、滋生腐败的批评,重庆卫视“红色”改版后的收视率急降数据是重要论据。那些长久以来的“左”“右”之争更是于此密集,对“共产党闹革命”的评价有云泥之别,天涯上多的是揣摩“不厚书记”十八大企图,乌有之乡就高呼神州皆应唱红歌。

一个对比是,虽然在每天的重庆各家报纸上,有关“红歌”的画面几乎都能被轻易发现,但也总有一些人士宣布在走访重庆民间后,发现这只不过是表象。最新的证人是素有为民名声的社科院于建嵘教授,他通过微博引述了山城街头的市民感叹:“你们真的相信重庆人都在唱红歌?那是搞宣传的耍外面。”

不仅率领红歌晋京演出并亲自上台高歌,“唱红打黑”的灵魂人物薄熙来亦多次通过媒体解释缘由,强调教育意义,否认“文革”重来。重庆市委机关报连发他的评论,5月2日是“说唱红歌‘极左’是种误解”,5月29日是“精神可以变物质,‘唱红打黑’促经济发展”,6月18日为“‘唱红’唱的是救国、建国、强国的歌”。

作为被司马南批作“唱黑打红”的媒体,《南方周末》曾在5月12日一期中以封面文章解释“红歌为什么这样红”。据其描述,“无论中央或地方,许多唱红歌活动都有上级红头文件发动和支持……2011年,四川成都、云南昆明、山西晋中等多个城市,都已启动‘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但论组织力度,没有城市能比重庆强。”在《唱红歌只是一种文化消费》中,记者更是引述在江西卫视首创《中国红歌会》的李建国副台长之言,宣告这种红色文化的“回潮”中,不仅有官方的积极姿态,也有商业的倍加推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