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军


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
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人均缺水警戒线。对这个城市来说,下雨实在是大好的事情,可是,这个城市的下水道似乎在排斥这样的好事,因为一下雨,它就会给久旱逢甘霖的市民们制造麻烦。623日傍晚开始的这场雨,又使北京这个首都城市,沦为一片“泽国”。是的,这场雨,太痛快了些,它竟呈倾盆之状,骤然使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紧接着,积水没膝,地铁进水,车辆被淹,寸步难行,整个城市毫无悬念地进入“瘫痪模式”。之所以称其为“模式”,实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很不陌生,它会周期性地重复,以至于北京市民以及到北京来办事的人,都必须学会与之相处了。


北京的道路积水问题,在
2004年有过一场大折腾,那一年的710日,同样是一场暴雨,就让这个城市“停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立即拿出修改版的《北京市交通行业2004年防汛抗旱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交通应急对策。可数日之后,729日的一场已预知的中雨,就让北京西南方向的马家楼桥下严重积水。也是在那一年,北京市领导提出要对城市建设进行反思,做好应对再次发生强降雨的各项准备工作。6年下来,政府部门对市区积水点的整治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终不能让这个最需要水的城市遇水而安。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值得中国的城市深思,不独北京。近一段时间,武汉、杭州、南昌等南方城市也与北京一样——大旱之后遇大涝,皆因下水道乏善可陈。排水设施是城市必须为市民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品,它如同一个人的德行不事张扬,却始终默默地支撑着那些天大的事情——衣、食、住、行。可是,有的城市管理者更在意的是那些整日在街头吆喝、非要人家说好不可的形象工程,而不懂得一个城市的力量更多地蕴藏在人们看不到却始终能感觉到的方面,市政管网就是这一类。有的官员更在意他们的“几年大计”,而不是市政管网这样的“百年大计”,尽管有论者说这是官员考核体制在作怪,可是,这就是放弃良心的理由吗?


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难以更改,北京市近年来在整治积水问题上屡战屡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这更说明发展良善的基础设施是多么重大的责任。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将决定我们的子孙后代未来在城市里获得何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这一代“决定者”,必须是最有良心的一代中国人啊。我们必须去建设有良心的城市,而建设有良心的城市,又必须从下水道开始。


刊于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