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载於每日电讯 (The Daily Telegraph) 网站的文章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的翻译。

发自北京美国使馆的秘密电文显示, 22 年前北京镇压民主示威时, 天安门广场内并未发生流血事件。

由 Wikileaks 获得并由每日电讯 (The Daily Telegraph) 独家发布的电文部分地确证了中国政府对 1989 年 6 月 4 日凌晨的指称; 中国政府一直表示, 军队并未在天安门广场内对示威者实施大屠杀。

另一方面, 电文显示, 从西侧挺进的军队在前往广场的途中, 曾在市中心以外的地区朝示威者开火。

在 6 月 3 日镇压开始前数小时, 有三份电文从美国使馆发出; 当时, 外交官们意识到示威者和军队之间即将形成最终的对峙局面。

电文描述 “10,000 至 15,000 人组成的装甲部队” 正在进入市内, 其中一些人 “带着自动式的武器”。

同时, “精锐空降部队” 和 “坦克部队” 据称正从南部北上。

5 月 21 日的一份电文说, “一个精密的封锁系统” (“an elaborate system of blockades”) 使学生能够 “控制北京市中心的大部”。 该系统是军队打击的目标。

外交官们观察到 “有巴士被侧翻过来形成路障”, 并且学生们誓言军队无法跨过这些路障。 “但我们对此表示怀疑”, 一份电文说。 学生们还试图使用驾驶摩托车的信使队伍与路障进行交流, 向有需要的地方发送补给。

电文称, 在军队挺进的过程中, 外交人员被反覆警告 “呆在家中”, 除非涉及前线报导。 6 月 3 日的一份电文说 “市中心的情形非常令人困惑,” “北京宾馆的政治官员报导称军队正将人群赶向长安街东侧。 尽管军队似乎并未对人群开火, 他们报导军队後方有来自广场的开火。”

广场内的一位智利外交官向他的美国同行提供了有关这场民主运动的最後时刻的目击证词。

1989 年 7 月的一份电文称, “他看到军队进入广场, 而没有观察到任何对人群实施的大规模开火, 尽管能够听到零星的枪响。 他说, 进入广场的军队多数只带有反暴乱装备——警棍和木棍; 他们有武装士兵作为後援”。

这名外交官驻扎在天安门广场内的红十字站旁。 他说有一排士兵包围了他, 并使医务人员 “受惊” 逃跑。 但他说 “在纪念碑附近没有对学生的大规模开火”。

根据 2001 年发布的一份共产党内部文件, 来自 38 军的 2,000 名士兵与 42 台装甲车辆, 在 6 月 4 日凌晨 4:30 左右从广场北部向南缓慢扫过。 当时, 约 3,000 名学生坐在毛泽东纪念堂附近、广场最南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

示威的领导者, 包括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刘晓波, 劝说学生们离开广场。 这名智利外交官还传达了一个消息, 称 “学生们达成手拉手形成一队撤出的协议後, 即从广场的东南角离开”。 这一证词与几名当时驻在北京的记者的报导相冲突; 这些记者形容军队 “冲向” 没有武器的市民; 这一证词并暗示当晚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远低於此前认为的数以千计。

时任 BBC 驻北京记者的 James Miles 曾在 2009 年承认他 “传达了错误的印象”, 并说 “天安门广场上并没有发生大屠杀。 军队到达广场时仍然在场的示威者, 在与戒严令部队协商後被允许离开 […] 并不存在天安门大屠杀, 但存在北京大屠杀。”

另一方面, 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广场西侧三英里左右的木樨地。 在 6 月 3 日晚间有数千人突然在当地聚集, 阻止军队前进。

根据《天安门文件》 (Tiananmen Papers), 一份共产党内部文件的汇编, 军队在试图用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驱散人群无效後, 於晚间 10:30 左右开始使用实弹; 人群试图逃跑, 却被自己设置的路障困住。

电文还披露了学生民主示威所获得的支持程度, 以及示威者如何有效占据北京市中心长达数周, 对共产党造成实质性的挑战。

一份 1989 年 5 月 21 日的电文报导, 有匿名人士曾向沈阳的一位美国领事透露, 时任中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对首都的戒严令表示谴责, 并警告说, 除非学生们被给予更多尊重, 否则他将发起一场使中国陷入瘫痪的大罢工。

Rating: 5.0/5 (3 votes cast)

版权所有 © 2009–2011 Jetcheng Chu。 保留部分权利。 除非另行声明, 所有内容均以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业–禁止衍生作品 3.0 Unported 许可证许可。 违反许可协议是可恥的冒犯行为。
[翻译] 每日电讯: Wikileaks 泄露电文显示天安门广场内未发生流血事件 原载於 Subacme; 要获得最佳效果, 请查看原文。 依据许可协议, 转载本文时须注明出处。
欢迎利用 RSS 馈送和/或  Twitter 订阅来自 Subacme 的更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